“毛遂自荐”的故事早已经传遍了大街小巷,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后来常常被人们用来比喻遇事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当某项工作。无疑,这是表达了作为后来者对前人的一种尊敬与赞扬。但笔者接下来要说的是,毛遂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于自荐!那么他后来过得怎么样了呢?他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毛遂自荐”的事情发生于战国末期,当时群雄纷争不断,彼此之间战火不熄。群雄中当属秦国国力最为强盛,具有傲视其他诸国的能力。意气风发的秦王挥师东进,发兵四十万攻打赵国,很快便凭借人数优势将赵国的都城邯郸围了个水泄不通。赵王胆寒,急忙派了自己的相国平原君赵胜潜往交好的楚国,意图搬来救兵,好解了自己当下的亡国之危。
但搬救兵这件事可是个苦差事啊!咱们先不论楚国是否会出兵来救,单是这去往楚国的路途上就是坎坷无比的。外有虎视眈眈的秦军围堵,内有国君的殷殷期待和随时准备用言语置人于死地的谏官盯着,稍有一个不留神,客死他乡不说,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也是极有可能的。
正因为如此,平原君赵胜从自家三千门客中挑选二十人随行的愿望也没能实现,挑来挑去也不过才选出了十九人。就在大家都低头缄默的时候,毛遂却昂首发言了,他要推荐自己参与进随行的队伍中去。经过一番推让,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向着楚国的方向进发了。
一行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楚国,见到了楚王。讲明来意之后,楚王竟表示自己惧怕强盛的秦国,不愿意趟赵国这个浑水,以免引火烧身。眼瞅着借兵的事情就要黄了,毛遂突然拔剑而起,直逼楚王而去。在毛遂犀利的言辞和势如霹雳的手段下,楚王终于答应了与赵国联合抗秦,并答应以最快的速度出兵救赵。
经此一役,毛遂是声名鹊起,同时也被平原君奉为了座上宾,终日以礼相待,再也讲不出“今先生处胜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颂,胜亦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的话了。赵王也将立下大功的毛遂封为大夫,事必请教,十分笃信。
第二年,燕国发难,兵临城下。这次不消毛遂自荐,赵王想起的第一个人就是毛遂,他要毛遂挂帅出征,守卫疆土。但毛遂知道自己并非是将帅之才,当一名开路先锋尚可,当统兵御马的将军是万万做不来的。自己战死沙场事小,耽误了国家大事就难以交代了。于是,面对赵王的任命,毛遂坚决请辞,希望赵王能够另择贤能。但做臣子又怎么能拗得过君主呢?赵王不依,强令毛遂披挂出征。
毛遂只得硬着头皮领命。结果是可以预料的,赵军一战击溃,几乎是全军覆没。毛遂身为主将,自觉难辞其咎,无颜回国复命。于是毛遂便在大军溃逃时拔剑自刎,以死谢罪。
当然了,毛遂最终悲惨的结局是由赵王不能知人善用所导致的。可怜毛遂自荐的勇气与一片赤胆忠心,却落得个不能善终的下场。
感谢观赏!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发表看法、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