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公布出征2025FIBA亚洲杯预选赛第三窗口期的15人最终名单,周琦、赵睿、赵继伟等老将领衔,杨瀚森、赵嘉义等新锐入选,而李弘权、段昂君等潜力球员遗憾落选。这一阵容的公布迅速引发球迷热议,争议焦点集中在锋线轮换不足、后卫冗余以及新星淘汰的合理性上。
核心阵容:内线优势突出,锋线轮换吃紧
本次名单中,中国男篮延续了“以高制快”的传统策略,内线汇聚周琦、胡金秋、杨瀚森、余嘉豪四大中锋,平均身高超过2.10米,攻防能力均属亚洲顶级。主教练郭士强直言,内线高度将是中国队对抗日本队的关键,“我们的目标是利用内线优势压制对手提速”。
然而,锋线仅有朱俊龙、杜润旺、赵嘉义三人可用,轮换深度明显不足。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后卫线多达6-7人(赵睿、徐杰、赵继伟、廖三宁、高诗岩、程帅澎、张宁),被外界质疑“过度囤积后卫,战术选择受限”。
争议焦点:李弘权落选引质疑
最令球迷意外的是上海久事锋线李弘权的落选。本赛季他场均贡献16.4分6.1篮板,三分命中率高达43.8%,被视作本土顶级锋线新星。有分析认为,其持球进攻能力可弥补中国队锋线短板,但教练组或因防守执行力不足将其淘汰。此外,青岛队后卫段昂君和新疆内线李炎哲的离队也引发讨论,前者被指经验不足,后者则被认为技术尚未达到国家队要求。
教练组考量:针对日本队的战术布局
郭士强强调,本次名单兼顾短期目标(亚预赛)与长期规划(2027世界杯、2028奥运会)。针对日本队后卫线快速灵活的特点,中国队选择增加后卫人数,试图通过轮换防守限制对手外线投射。同时,日本队本次阵容不齐(河村永辉、富永启生等主力缺席),中国队若能在内线压制对手,胜算较大。
未来展望:新老交替与长期挑战
尽管本次亚预赛被视为“练兵场”,但中国男篮的长期目标仍面临考验。年轻球员如杨瀚森、廖三宁的表现备受期待,而周琦、赵继伟等老将的状态将直接影响球队上限。若中国队未能在此窗口期击败日本,不仅可能影响小组出线形势,更将加剧外界对阵容选择的质疑。
球迷热议:阵容合理性成焦点
名单公布后,社交媒体上争议不断:
支持派认为:“内线优势明显,打亚洲球队足够用,后卫多是为了应对日本的速度。”
质疑派指出:“锋线仅3人,若遭遇伤病或犯规危机,战术调整空间极小。”
中立观点建议:“应给予李弘权等新星更多机会,避免重蹈‘青黄不接’覆辙。”
2月20日,中国男篮将在深圳主场迎战日本队,这场比赛不仅是复仇之战(去年客场73-76失利),更是新阵容的首次大考。最终12人名单将于赛前确定,郭士强如何平衡阵容争议与实战需求,将成为最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