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有人问:“为啥一到过年,家里的矛盾就变多了呢?”有个回答获得了很多人的赞同,是这么说的:“因为过年大家都回家了,人一闲下来,事儿就跟着多起来了。”仔细想想,这话还真有道理。很多时候,矛盾的根源不在事情本身,而是人心里的攀比和欲望在作祟,让人心里失衡。
就像下面要说的这个事儿,一个儿媳妇因为婆婆给孩子的压岁钱不一样,差点把桌子都掀了。这个女子的丈夫有个弟弟,她嫁的是大儿子。小叔子常年在外地打工。她结婚比较早,婚后就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儿子出生后,婆婆也帮着照顾。她婆婆可是个特别能干的人,做家务麻溜得很,做饭也好吃。就算在家带着孙子,家里也收拾得干干净净,灶台常年都没有油污。女子和丈夫白天上班,下班回家就有现成的饭菜吃。就连换下来的衣服,婆婆都洗好叠好放在她床头。可以说,这小两口除了上班,家里的事儿一点都不用操心,甚至买菜的钱都是公公婆婆出。到了年底,小叔子一家也回来了。
小叔子考虑到自己不常回家,回来的时候带了满满一车礼物,还专门给母亲拿了8000块钱,让她想买啥就买啥。小儿媳也很懂事,给婆婆买了羊毛衫和鞋子。再看看大儿媳,什么都没买。她习惯了婆婆对她的照顾,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婆婆也没计较这些,看到一家人团聚,她心里高兴得很,年前就忙里忙外,准备了好多年货。一日三餐也是换着花样做,就想让大家吃得开心。大年三十的时候,婆婆给两个孙子发红包。给大孙子的还是两个红包,相当于爷爷奶奶各给100块压岁钱。因为小孙子是第一次回家,小儿媳又买了那么多东西,婆婆就在给小孙子的红包里塞了500块。本来婆婆觉得这没什么,可没想到两个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当场就把红包打开了。大儿媳看到侄子红包里有500块,一下子就生气了。她一把抢过儿子手里的红包,扔到丈夫面前,质问:“这到底什么意思?你妈偏心也太明显了吧,给你侄子500块,给我儿子就200块压岁钱。”
丈夫不想把事情闹大,就劝她:“这也没啥大不了的,多少都是份心意,你别计较那么多。”结果这话让女子更生气了,她气得一脚差点踢翻桌子,还指着丈夫说他太窝囊。然后把红包塞到孩子手里,让孩子把红包还给奶奶,说她不稀罕。婆婆正在厨房做饭,看到孙子进来还红包,心里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不过她什么都没说,只是劝孙子把红包放兜里,接着就继续做饭了。晚上,一家人吃完晚饭,婆婆也没等儿媳离开,就直接宣布了一件事。婆婆说:“我们年纪大了,你爸在工地也干不了多久了,以后这个家就得靠你们自己撑起来了。过完年咱们就分家,各过各的日子。”
这话一出口,大儿媳一下子就愣住了。她本来是想追究婆婆偏心的事儿,没想到闹了这么一场,让自己看清了现实。那问题来了,婆婆真的偏心吗?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婆婆确实偏心,不过不是偏向小儿子,而是偏向大儿子。她把家里的家务全包了,连生活费都不让大儿子操心。结果就因为压岁钱这点事儿,儿媳就翻脸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就是典型的“升米恩斗米仇”。当一个人习惯了享受别人的付出,就很难懂得感恩。在这种情况下,你付出得越多,反而越容易被埋怨。
这个婆婆很清醒,及时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分家对两个儿子都公平,也能让自己的晚年过得轻松些。至于那个不懂得感恩的大儿媳,也该尝尝生活的苦头了,这样她才会发现自己以前得到的太多,付出的却太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没有人有义务一直讨好你。适当保持距离,或许能让她学会如何为人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