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电影市场呈现出一片火热景象。《哪吒之魔童闹海》一马当先,票房成绩相当亮眼,预计连续三天票房超8亿元人民币 ,目前已突破42亿,成功跻身中国影史票房榜前八。这样的成绩,无疑彰显了影片的强大号召力。

然而,在这耀眼的票房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让不少观众皱眉的问题——票价过高。如今,电影票价的上涨幅度令人咋舌。在一些地区,四五十元的票价已是常态;更有甚者,同一影厅的座位还执行差异化定价,中间位置七八十元,边上位置五六十元。而在部分县城,票价更是离谱,有的直接破百,像某县级市《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价在部分时间段高达109.9元,甚至超过了不少一线城市。这意味着,一家人走进影院看一场电影,少说也要花费四五百元。如此高的消费,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松负担得起。

不可否认,电影制作成本的增加是票价上涨的一个原因。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提升,3D、IMAX等特效的普及,以及明星片酬、宣传费用的上涨,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票价。但影院在定价时,也应充分考虑观众的承受能力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消费产品,其本质应该是让更多人能够走进影院,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和启迪。过高的票价,无疑将许多观众拒之门外,这不仅违背了文化产品的普惠性原则,也不利于电影市场的长期繁荣。每个人都有平等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权利,而过高的票价却限制了这种权利的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也明确政府有责任确保公民平等获得文化资源和服务。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贡献力量,而不是设置过高的经济门槛。

从长远来看,薄利多销或许才是电影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当票价合理,比如每张票30元左右时,更多的人会愿意走进影院。这样一来,虽然单张票的利润减少了,但观影人数的大幅增加,同样能够带来可观的票房收入,而且还能培养更多的电影观众,扩大电影市场的受众群体。相反,一味地依靠超高票价来堆积票房,无异于竭泽而渔,最终可能会导致观众对电影望而却步,损害整个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

电影行业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应兼顾社会效益,合理制定票价,让更多人能够平等地享有文化活动权和精神受益权。唯有如此,电影市场才能真正实现票房与口碑的双赢,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