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刚开年,一改最近这几年“万马齐喑”的局面,互联网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闹,“程前怼周鸿祎翻车”频频上热搜。过去几年,因为疫情等原因,行业“万马齐喑”,这场互怼让2024年不同过往几年,有了新气象。
1992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计算机系的周鸿祎大学本科毕业,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保送西安交通大学读管理学院系统工程系研究生,1993年周鸿祎读研二,一个男婴在线出生,也就是程前。
他们的人生轨迹本无交汇的可能,70后的周鸿祎属于创业一代,大二那年他就鼓捣创业了,产品是防病毒卡,一路走来跌宕起伏;90后的程前英国留学回来后赶上了内容创业的风口,一路走来顺风顺水。
三十年后,他们竟然在一场年会上怼上了,引来全网群众吃瓜。程前说他“代表年轻人”,果如其言,那将是一代年轻人的灾难,周鸿祎只代表了他自己,却一直践行创新,坚持创业,成了众多创业者学习的榜样。
三十年内,周鸿祎至少经历了五次创业,亲手参与了数十款产品的研发。有过这样的经历,才有今天的广度、深度、厚度、宽度、高度,这样的经历,无法替代。
一
1月10日晚间,程前发布视频,就对谈时的不当言论致歉,称自己的表现不可原谅,错误低级,他还特别强调“要向周鸿祎诚恳地说声抱歉,这绝不是我的本意”。
1月12日晚,周鸿祎安排了一场直播,主题是“你也可以好口才——如何演讲”。程前去了现场,最后的问答环节,程前站起来,支支吾吾,说了句“我们的策略就是,打不过就加入”。现场一片哗然。
对于假大空,形式主义、本本主义、小作文这一套的批判,周鸿祎是有感而发的,不只是讲给程前的,是讲给整个行业的。
“2023年风马牛年终秀”的主题是“挺住才有出路”,冯仑提供的是虚幻的“道”:“从野蛮生长的年代,磕磕碰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是熬,是坚持,是挺住。”“找方向、找团队、突破认知,积极应对。”
周鸿祎提供的是具体的“术”,是“挺住”的方式,也就是创新:经济周期的不确定、人口红利消失等等会让人焦虑,做企业,焦虑没有用,什么也改变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创新。
怎么创新呢?周鸿祎讲了大模型的10个趋势,就像1980年代的PC(个人电脑),1995年的互联网,2007年的移动互联网一样,大模型蕴含了无尽的创新机会,抓住大模型的机会,就有机会成为未来的微软、Google、亚马逊。
周鸿祎说:“我给一个简单的建议就是,你要有AI信仰,就是你要believe something,你要相信。”
面对未来,太多的人讲态度,太多的人喊口号,太少的人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唱高调、尚空谈,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已经成为行业普遍的恶习。
周鸿祎说:“每个人都喊口号挺住,你总得说挺住的20种路径吧,我只能提供一种,就是创新,寻找新的机会。”“我举的例子是行业洗牌和AI创新,有可能重塑你的行业或重塑你的产品。”
三年大疫、经济周期的不确定、人口红利消失、国际冲突频发……,导致创投行业集体焦虑。中国不缺聪明人,聪明人善于收割。周鸿祎说“最近这两年网上的跨年演讲,很多自媒体都在制造焦虑,都在收割流量,弄得越来越焦虑。”
收割流量不止媒体,还有知识网红主播:找一个写手团队写稿,主播念稿,浓眉大眼就行,念着别人的稿,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收割流量赚得盆满钵满,还偶尔出来“代表年轻人”。
互联网行业曾引领创新,如今行业内的大厂却在忙着内卷。最近上映《年会不能停》这部电影,影片中,职场精英们不是人话的“黑话”:“打通底层逻辑”“组合拳”“形成闭环”“对齐一下颗粒度”,就是行业失去创新精神的形象写照。
周鸿祎对于这一套是深恶痛绝的,在1月12日晚的直播中,周鸿祎反复强调“讲真话、讲实话,讲人话”,这些话不止讲给台下的程前,也是讲给整个行业的。
警惕“反创新”的形式主义的企业家不止周鸿祎,刘强东2022年在会议上痛批了部分高管,声称“拿PPT和假大空词汇忽悠自己的人就是骗子”,张一鸣也曾讽刺过充斥着“链路、闭环、组合拳”等词汇的“互联网八股文”。
二
对于演讲,特别是脱稿演讲,周鸿祎的心得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讲是这样,对创新的坚持也是这样。
1991年,西安开往上海的火车上,一位年轻小伙子捧着一本书认真地读。那是21岁的周鸿祎,那一年他21岁,读大三,去上海的一个单位实习,那本书名为《硅谷热》,这本书对周鸿祎的一生影响至深。
周鸿祎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苹果和IBM的故事,IBM做PC胜过了苹果,从商业上讲,苹果败给了IBM,但从价值观来说,苹果被当成硅谷的英雄。
这种价值观对周鸿祎影响很大——如果一个社会只以成败论英雄,或者只以金钱多少论英雄,是不可能鼓励年轻人创新的。
读研究生的周鸿祎创业了,第一次创业的产品是防病毒卡,第二次的产品是平面广告创意系统,都是对《硅谷热》的创业英雄们的模仿,用技术创新解决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计算机病毒问题和汉化问题。
后来他创业选择了互联网,是因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试它一把,说不定就成了!”“自己的理解”意味着对互联网精神的把握。“自己的方式”意味着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
360是周鸿祎二次创业的结果,他对这个行业进行了两次创新,一是免费,二是用云计算、大数据的方式查杀病毒。在病毒行业的创新使他成为行业公敌,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若非身处其间的人很难想象。
免费杀毒使360在市场上攻城掠地,这也是3Q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在这场战争中,360举着“创新,反垄断”的大旗站上了舆论的制高点。“3Q”大战引发的思考几年内持续发酵,成为改变行业格局的重大事件。
“我和你们不一样,我讲的话题不太散,这么多年翻来覆去就讲安全,讲创业,讲创新,讲营销。这些谈得比较多了。AI,今年我做了肯定不下100场,对内对外的,当然很熟悉了。”周鸿祎说道。
无论创新,还是演讲,周鸿祎数十年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周鸿祎在科技创新行业摸爬滚打了数十年,是战场上的战士,有资格挑战战士的只能是战士,而不是直播间里念稿子的演员。
即使岁月老去,战士永远少年,永远肆意张扬。周鸿祎给年轻人的启示是,趁年轻,选择做个说真话、干实事的战士,而不是出风头、抢话筒、肆意张狂的演员。
三
除了创新,周鸿祎另外一个坚持是好奇心。
周鸿祎从小就是个好奇心超级强的孩子。在《超越好奇》这本书中,周鸿祎认为自己能在数字安全上做出一点成绩,同时还有心力探索很多全新的领域,他认为这跟好奇心有很大关系。
周鸿祎小时候儿童读物不是很多,就把父母书架上的图书扛下来读。后来他读了英国文学《金银岛》,就带着小伙伴去破旧的居民楼里探险。
初中时他又迷上了计算机,还让家里订了面向少年儿童的计算机报,他把随报附赠的彩色键盘纸压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面,每天疯狂练习“无实物”敲键盘,在脑海里默默操练粗浅的编程知识。
在这个时期,除了热爱计算机,他对其他事情也颇有好奇心,在书摊上买拉斐尔和鲁本斯的画作集,会背何其芳和戴望舒的很多诗句。这些好奇心,不仅让学理工的周鸿祎拥有了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还奠定了他奋斗一生的事业理想。
在“2023年风马牛年终秀”上,周鸿祎对自称“代表年轻人”的程前说,“我比较不喜欢贴标签,其实每一代人都年轻过,我觉得年轻是一种心态(而不简单是年龄)。”
在《超越好奇》这本书中,周鸿祎说得更直接:失去好奇心的人,20岁就“老”了。
互联网讨厌爹味,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各大KOL的年会上,网红直播间里,线下创业培训课堂里,出现了很多没有创过业、年纪轻轻,对着PPT教人创业的人,他们年纪不大,爹味很浓,他们指导年轻人,也指导中年人、老年人。
“我肯定是对的,你肯定是错的。”“我见过,不怎么样,肯定不行”。“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其实他们不过提线木偶,手里拿着别人写好的小作文,按照既定脚本在镜头前表演,是被MCN机构包装出来的。
这些网红很年轻,但“爹味”很重,已经是“老年人”了。老年人失去了好奇心,喜欢先入为主地下结论。“你们圆桌之后还留着(周总)微信是吧?”这句话的语气是相当肯定的。
从风马牛年终秀到1月10日晚的直播,周鸿祎的演讲爆梗不断、主题不散、全程无尿点。对于现场听众而言,不仅是听了故事,还听了知识,干货满满。完全践行了“不端、不装、有点二”的原则。
还是那个战士,还是那个好奇少年,还是那个网民喜欢的周鸿祎。现在人们都在猜测周鸿祎的直播会不会持续,“讲真话,讲实话,说人话”的直播太少了,网民想念周鸿祎,互联网行业特别需要这样的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