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国际无酒挑战月,费加洛报揭露在法国这个无酒不欢的葡萄酒大国,不喝酒的人在社交场合常面临巨大压力。社会心理学家表示,他们常被认为超越社会规范,因此遭到质疑。
西方国家近年发起「1月无酒月」(Dry January)的挑战风潮,借此机会,费加洛报(Le Figaro)进行一则有趣报道,探讨在以葡萄酒文化为傲的法国,滴酒不沾者可能面临怎样的社交压力。
在法国,美酒可谓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但欧盟统计局(Eurostat)2019年数据显示,法国不喝酒者仍占15岁以上人口的23%。
根据法国公共健康局(Santé publique France)2020年统计,法国在34个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位列第6大酒精消费国。无论是生日、用餐、庆祝,都是来一杯的好时机,社交场合中酒精更是不可或缺。
然而喝与不喝的选择,却经常成为社交场合出现的问题,连回答都需要小心翼翼。 72岁的退休法务行政珊卓(Sandra)向费加洛报表示,她不喜欢苦也不喜欢酸,所以并不觉得酒好喝,但却经常需要假装喝酒,以免扫了大家的兴。
她说,只要表明她不喝酒,气氛就会一阵尴尬,避免不了的第一个问题必定是,「为什么」。 「若回答不喜欢酒的味道,大家都无法相信。从你拒绝喝酒开始,大家都会用同情的眼光看着你,好像你生病了一样」。
社会学家戈索(Ludovic Gaussot)指出,在酿制葡萄酒国家如法国,享受美酒是一种文化。艾克斯-马赛大学(Université d'Aix-Marseille)社会心理学教授罗莫那可(Gregory Lo Monaco)则向费加洛报解释,「不喝酒的人会被视为奇怪或不正常,因为他们超越了社会规范。他们在团体的位置可能被质疑,透过取笑、侮辱,甚至排挤」。
拒绝喝酒似乎是场未战先输的战争,因为喝酒与不喝酒者间的鸿沟太大。珊卓叹道,「我不需要解释为何穿红裙子,但为何却要解释不喝酒的原因?」她补充说,她不喝酒是与生俱来的,「如同我眼睛是蓝色,是天生的」。
久而久之,珊卓会点一杯酒,假装在喝,如此就不需要解释自己为何不喝酒,「每次都要解释很累人」。策略奏效,即使酒还剩满满一杯也无所谓。
28岁的尚(Jean)是法律系讲师暨研究员,他也面临同样状况,即使朋友接受他的选择,但每次认识新朋友,都会有人劝酒:「来喝一杯啦,又不会死」。尤其在酒吧,他不喝酒的选择还曾遭服务生嘲讽,并拒绝接受他点无酒精饮料。
尚说:「其他人对我杯中物太感兴趣了,他们不喜欢我跟他们喝不一样的东西,然而这又不甘他们的事。」
戈索分析,不喝酒者遇到社交困境与酒醉风险有关。喝酒等于要承担揭露自己较不堪一面的风险,不喝酒的人因此可能被视为有秘密要隐藏,或者道德教化者。
面对饮酒的压力,男性处境可能更艰难。戈索说,因为男子气概与酒精的历史连结留存至今。曾有酒吧服务生跟他说,「给同性恋一瓶可乐」。
27岁的拉斐尔(Raphaël)也有同样的经验,他刚从护理师转行加入宪兵,表示很快就在「一群边勾肩搭背边大口喝着啤酒的男性职场中」受到排挤。
一次欢送会上,一名老鸟因他没喝酒保持清醒而打他,并侮辱他是同性恋。自此,拉斐尔选择尽量远离欢送会,慢慢成为社交边缘人。
尽管作为美酒之国,法国酒消费量却在过去60年间大幅下降。根据法国政府数据,1961年,每人平均酒精消费量为26公升,而近年该数字则降为10.4公升。
「1月无酒月」是2013年由英国Alcohol Change UK发起的挑战活动,近年已成国际风潮,每年都有近百万人加入挑战,其目的是在年底假期后的1月,尽量减少饮酒,尝试改变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