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深秋,黑龙江密林中响起枪声,19岁的抗联战士姜墨林举枪,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这个11岁投身革命的少年,如何以孩童之躯搅动东北敌后战场,为何让日军发出“中国人不怕死”的惊叹?
为何他要选择牺牲,而怀里竟然藏着一张纸条,寥寥数语却让日军勃然大怒,那纸条写的是什么?
如果您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
1935年隆冬,抗联营地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四周的温度骤降,但比严酷天气更令人担忧的是,日军一直不停的进攻行动。
面对这一情况,东北抗联部队经过研究,决定重组队伍,建立一个新行动部队,计划突袭双河镇,以此转移敌人的注意力。
在这个新的部队里,有一个少年格外引人注意,那就是14岁的姜墨林。
他所在的教导大队也参与此次突袭行动,从距离百里外的营地启程,经过两天两夜的快速行军,穿越冰雪覆盖的老松岭,黎明时分抵达双河镇附近。
当时日军集结重兵围剿抗联密营,双河镇东关据点的探照灯如毒蛇吐信,四百余守军自诩铜墙铁壁,而且镇外筑有高墙和深沟,多个据点环绕其中。
姜墨林和其他十多名战士一起,负责执行摧毁东关据点的任务,这是敌人的最重要堡垒。
尽管他们疲惫不堪,还是抓住黎明前的时机,成功越过宽逾一丈的壕沟,并接近铁丝网。
但在他们切断铁丝网之际,突然被敌人察觉,随即碉堡内的兵器同时开火,照明弹划破夜空,姜墨林等人暴露在敌人枪口下,面临极大的危险。
已经被敌人发现,这时是战还是退呢,又该如何应对才好?
在这紧要关头,姜墨林冷静而果断,指挥战士立即就地在深雪中潜伏,那还能打下去吗?
他将战士们分成四个小组,让他们从不同的方向挖掘雪地、开辟沟渠,并匍匐向前移动,逐渐接近敌人的堡垒。
姜墨林手持预先捆绑好的手榴弹,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当靠近堡垒数米时,他率先跳出了雪沟,高举着手榴弹,用力将其推进敌人的机枪口。
瞬间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人的堡垒内爆炸,让敌人的枪声戛然而止,日伪军惊慌失措。
姜墨林向敌人高声呼喊,喊道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就在这一关键时刻,骂得日伪军终于开始动摇,部分人选择投降,其他人则丢弃武器逃散。
剩下的三十多名日军顿时孤立无援,姜墨林与后续部队齐上,迅速发起了冲锋,成功歼灭了日军,并迅速控制了敌人的核心据点。
在对双河镇的突袭中,我军共消灭了一百多名日伪军,并缴获大量战利品,在向当地群众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后,姜墨林跟随部队撤离镇子。
为什么这个十四岁的少年,能够参与突袭战斗,年纪轻轻有这本事,究竟经历了什么?
这还得回到1921年,在吉林省宁安县红土墙子村,姜墨林出生于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他自幼失去了父母,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生计活下去,年仅十岁便跟随哥哥下地干活。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逐渐沦陷,日军愈发猖狂暴虐,姜墨林受到抗日救国思想的影响,年仅11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儿童团。
姜墨林虽然年纪小,而且身材瘦弱,但是却十分精灵懂事,因此党组织经常派他出动,到日军占领区做侦察工作,与党组织进行联系。
姜墨林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经常将传单藏在破麻袋里,把密信夹在胶鞋底,在日军严密监视下灵活地活动。
经常遇到敌人的再三盘查,每次他都能机智避开敌人的追捕,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当地日伪政府发现了他的举动,随即下达严厉的命令,要求警特机关全力搜捕姜墨林。
到1934年春天,由于多次身份暴露,他被日军悬赏通缉,因此为了保护和培养,党组织决定将他调入游击队,让他加入绥宁反日同盟军。
刚到部队时,战士看他年纪轻轻,就开玩笑地道,连枪都扛不动,还来凑什么热闹呢?
面对这些质疑,姜墨林并未气馁,而是通过刻苦学习,迅速掌握各种武器的使用方法,还学会了写便条和一般书信。
不久之后,在镜泊湖北面的杨胖子沟,部队与日军发生交战,他表现得英勇机智,第一枪就击毙了一名日本士兵。
当日本军官带领士兵冲锋时,他反应非常迅速,一颗手榴弹将那军官炸得血肉模糊。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一致赞扬,他虽身材矮小却胆识过人,在此后再也没人小看他。
1935年2月,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成立,姜墨林随即加入其中成为战士,不久后加入共青团,并且担任小队长。
直到这一次突袭双河镇,姜墨林战胜了敌人,可在此战之后,也迎来日军更多报复。
两年后的冬天,日军调动数万兵力,对抗联基地发动猛烈的攻击行动,切断了我军不同部队间的联络。
随着大雪即将封山,抗联总指挥部愈发困难,面临着缺过冬粮食和棉衣的困境,需要派人紧急联络,寻找军需物资。
那么派谁去联络,才是最合适的人选呢?
经过仔细研究,指挥部决定派遣姜墨林,带领一支精锐小队,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寻找地下党组织和抗日救国会。
因为姜墨林虽然年纪小,但在交通联络和侦察方面的丰富经验,迅速接受命令,带领轻骑队开始征程。
他们穿越密林,一路跨越雪岭,巧妙避开敌人的明碉暗堡,最终来到距离县城八里外,走进低洼草地。
姜墨林仔细观察,发现该地区地形复杂,适合隐藏和战斗,于是安排战士驻扎下来。
他换上破旧便服,背着脏污破烂的黄豆口袋,藏好了身上资金,独自前往依兰县城。
他熟练地混入县城,避开日伪军岗哨和巡逻兵,迅速联系上地下党组织,后来发现大规模购买军需物资不现实,仅出城关卡就难以通过。
大批量的粮食,根本带不出城,那要如何是好,应该怎么做呢?
姜墨林与地下党组织成员商讨后,决定动员群众,组织抗日救国会会员,通过分散购买的方式,从各地收集所需物资。
接着他动员了不同群众,老年人妇女和儿童,让他们将物资零星地搬运出城外,迅速送至指定位置。
一天内,哪怕在敌人监视下,这个庞大的运输队伍畅行无阻,悄无声息地将各种物资,送到了在草地的战士手中。
不到一周的时间,他们就收集了超过一百匹棉布,还有五百公斤棉花,足以让战士们应付过冬。
姜墨林机智地解决物资需求,立刻指挥战士将物资装上雪橇,沿着松花江快速向驻地前进。
他们抵达距离县城数十公里外时,收到抗日群众的紧急消息,得知日军正在从后方逼近。
姜墨林审视周围的环境,发现所处位置的地形起伏不定,非常适合进行伏击战,因此决定将小分队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队员立即出发,把军需品送回基地;而另一部分将马匹藏好,占据地形埋伏日军。
转眼到了午后,追击的日军抵达,他们骑在马上,嚣张地急速前进,却没有料到,已踏入抗联战士的伏击圈。
姜墨林一声令下开火,子弹和手榴弹在敌军中爆炸,把日军炸得东倒西歪,军官虽然大声嘶叫,已经无法有效指挥。
战斗持续两个多小时,由于冬夜天色迅速变暗,姜墨林意识到,敌人不愿在夜晚战斗,于是抓住机会带人撤离战场。
他们连夜飞奔追上运输队,直到第二天下午,他们又成功击败了另一支敌军,并与前来接应的部队会合,安全返回部队里的营地。
1938年8月,党组织派遣姜墨林前往苏联接受学习,等到学成归国后,他独立带领一支小部队持续进行抗日战斗。
可是命运无常,战斗激烈无比,姜墨林带领部队作战,遇上死亡危机,还能继续前进吗?
1940年深秋,部队转移到绥芬河大青山,在东宁以西的二十八道河子附近,遭遇数百名日伪军包围。
姜墨林深知形势严峻,趁机销毁文件并砸毁电台,奈何敌人火力猛烈,战士不占优势,逐渐牺牲倒下。
最终阵地上仅剩下姜墨林,而他也已经身受重伤,便命令战士突围,自己留在阵地殿后。
战士心中不忍,却不得不听从命令,转身沿着水沟向外冲去,然而在突围过程中,一名战士不幸中弹倒下,最终只有两名战士成功突围。
姜墨林怒气冲冲操作着机枪,疯狂地向敌军扫射,导致敌军接连倒下,但在紧要关头,机枪突然停止了射击。
姜墨林迅速将机枪扔进河中,随即从腰间拔出二十发子弹的盒子枪,对准冲上来的敌军,一枪一个击倒十多个敌人。
奈何敌人真的太多了,终究还是包围上来,团团包围住了姜墨林。
姜墨林镇定自若,拿起手中的盒子枪,对准了自己的脖颈,在砰的一声枪响中,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位年仅19岁的小英雄姜墨林,在抗日救国战场上英勇地牺牲了。
姜墨林牺牲后,敌人搜查了他的衣兜,最终只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用红铅笔工整地写着数十个字,其中八字格外显眼,那就是:
“中国必兴,日寇必亡!”
日本军官看过后,愤怒将它撕成碎片,然后抓起姜墨林的遗体,扔进奔腾的二十八道河中。
姜墨林一生短暂而辉煌,以稚嫩身躯抗日救国,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用生命诠释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姜墨林年纪虽小,却是捐躯赴国难少年义士,将永远被历史铭记,他的精神永远闪耀,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文献:
【1】中华英烈网.《姜墨林》.2013-12-27
【2】抗日战争纪念网.《抗战英烈姜墨林:把最后颗子弹留给自己的小英雄》.2017-10-12
【3】百度百科.《姜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