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在外地作战,苏州官绅派人来军营抱怨:陈坤书太严厉,一言不合就责罚我们,还想处死几个兄弟。李秀成急忙赶回苏州,陈坤书早已逃到常州,两人关系闹僵了。
1860年,李秀成彻底摧毁江南大营,并乘胜东征,建立苏福省、天浙省,为太平天国打造出新的基地,继续坚持抗清4年,功劳很大。
夺取江浙,对太平天国而言意义重大,这里财税充足,又能跟外国联系,经济非常发达。如此,李秀成、李世贤兄弟凭借财力支撑,迅速扩充军队,包括其他诸侯在内,士兵多达百万,虽说精锐不多。
江浙财税重地,中华膏腴之地,太平军拿下这里,意义重大。除了粮饷、弹药、物资充足,还能购买外国先进武器,甚至弄到一批西洋蒸汽机动力的民船,极大提高太平军战斗力。
就是这么一支大军,不到3年时间就被淮军、洋枪队、楚军、英法联军扑灭。从1862年太平军与清军、列强在江浙全面交战算起,到1864年7月李世贤军团撤离浙西,也就是2年多时间。
读懂陈坤书,就明白了太平天国的百万大军,是如何被清军各个击破。太平军并非不能打仗,也不缺名将,缺乏的是团结合作,没能形成合力,握紧拳头对付敌人。
陈坤书,广西平南人,太平天国“老兄弟”,以凶猛、顽强、狠辣著称,册封太平天国护王千岁,镇守常州。
陈坤书能打仗,但天京事变之前并没什么记载,籍籍无名。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首义五王自相残杀,2万骨干死于内斗。1857年5月,翼王石达开率兵出走,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首义五王”成为过去,陈玉成、李秀成走上前台,力挽狂澜。从培养将士角度看,陈玉成不如李秀成,忠王跟擅长挖掘人才,锻炼底层士兵,让他们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陈坤书,隶属忠王李秀成麾下,逐渐成为忠王麾下第一号悍将。芜湖之战、溧阳之战、第一次围攻上海,陈坤书都是绝对前锋,比谭绍光地位高很多。
苏州,李秀成大本营,也是交陈坤书镇守,李秀成还帮助他争取到“求天义”爵位,并出任后军主将,可谓是高级将领。
求天义是什么级别呢?1860年陈坤书册封“求天义”这是仅次于王爵。太平天国王爵之下,是义、安、福、燕、豫、侯六等爵位。此时王爵只有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李世贤、杨辅清、林绍璋、蒙得恩、洪仁发、洪仁达9人而已。
后军主将,又是什么级别呢?太平天国推行“五军主将”制,后军主将地位仅次于中军主将、前军主将,冯云山、李秀成就担任过后军主将。
可以说,李秀成是把陈坤书当成亲信培养,是自己的接班人。结果如何呢?陈坤是为人狠辣,对李秀成许多政策不满,尤其是纵容苏州传统士绅作恶,更是难以忍受。
李秀成夺取江浙,考虑到基层治理需要,基本都把清朝的士绅留下来,授予他们重要职务。李文炳、熊万荃、徐少蘧、钱桂仁等这些清朝旧官僚,平日里嚣张跋扈,无恶不作,还想勾结清军攻取苏州。
陈坤书为人刚直,不能容忍士绅的这种行为,便当面斥责他们,希望他们不要太过分,否则自己不会留情面。李文炳胆战心惊,便控诉陈坤书“专横”,无视苏州士绅、民众的感情。
李秀成得知情况后,没有第一时间写信安慰陈坤书,而是亲自回来处理。陈坤书知道李秀成想笼络士绅,又担心自己被处罚,干脆逃离苏州,跑去常州打清军。
陈坤书前往常州,最高兴的是洪秀全,他察觉到了机会。陈玉成死后,李秀成一家独大,加上李世贤桀骜不驯,洪秀全早就想削弱李氏兄弟的力量。
1862年,洪秀全大笔一挥,册封陈坤书为护王,坐镇常州,分割李秀成权力。
陈坤书封王,开了一个坏头,李秀成麾下许多将领,都因为某种需要,被洪秀全封王。如此,李秀成名义上就管不了他们,而这些诸侯有了兵权、领地,也就只顾着一亩三分地,毫无大局观。
1863年,由于进北攻南作战失败,李秀成军团元气大伤。此时,江浙地区许多士绅纷纷投降淮军,太平军连战连败,苏州危在旦夕。
1863年8月,李秀成回到苏州,与谭绍光商议破敌之计,并书信当年的老部下如今被封王的护王陈坤书、潮王黄子隆求助。
陈坤书在常州、黄子隆在无锡,两人兵马总计十几万,却不发一兵一卒。李秀成孤军奋战,未能打破淮军封锁。11月,谭绍光被郜永宽等8大将处死,首级送给李鸿章,苏州陷落。
陈坤书、黄子隆为何不救李秀成?封地制下,诸侯王私心太重,不愿意为朋友战斗,毕竟这里不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苏州陷落之前,昆山、福山、常熟、太仓等丢失,也是太平军各自为战,互不救援。
苏州陷落后,陈坤书、黄子隆就回去守卫自己封地。黄子隆血战无锡,城池陷落后被淮军斩首,首级装在笼子里,用竹竿悬挂在城门。
陈坤书坐镇常州,与淮军厮杀几个月,弹尽粮绝也不投降。常州陷落,陈坤书与淮军巷战,寸土必争,最后进入护王府战斗,力竭被俘虏,不屈而死。
荣王廖发寿、挺王刘得功,血战嘉兴,打死淮军第一悍将程学启。城池陷落,继续厮杀,力战而亡,没有投降。
此外,辅王杨辅清、侍王李世贤、来王陆顺德、听王陈炳文、康王汪海洋、纪王黄金爱、然王陈时永,都是人杰,太平军名将。结果呢?人多势众,却没能拧成一股绳,被清军各个击破。
可以说,太平军兵力很多,名将也不少,却难逃被各个击破的下场。太平天国失败,不是将士不给力,而是整个指挥体系问题,雄厚的兵力被分散使用,清军反而有局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