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过世后的暗室权力博弈:天日昭昭,是恶贯满盈者命运的缩影

红晓岩谈古论今 2025-02-18 10:10:51
一、

如果你也有像我一样喜欢时不时翻看老电影的习惯,建议你不要错过《斯大林之死》这部历史喜剧。

其实这部电影并不算太老,2017年拍的。由著名导演阿尔曼多·伊安努奇执导。

正如标题所提示的,这部电影主要描述的是1953年苏联领袖·斯大林过世后进行的暗室政治博弈。它大体上以真实事件为基础,里面主要的历史人物和故事都有史可稽,虽然导演是能凸显讽刺喜剧效果的大咖,但这部影片的喜剧效果在我看来并不是出于刻意渲染。事实上在盛产马屁精和草菅人命的的社会中,以白描手法把那些参与事件的各色人的表情、对话、行径真实地呈现给观众,就足以产生滑稽荒谬的喜剧效果了。

这部电影让观众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专制的所谓苏联意识形态不仅制造了巨大的人类苦难,而且这种意识形态造就的苦难还是以一种显而易见的矛盾、不合逻辑的荒诞呈现于世间的,这种显然的荒谬,使得即使是斯大林核心圈子中的人,也很少真正相信这种意识形态。而虚伪、诡诈、冷酷,残忍的权谋才是这种高层政治的全部内容。

电影非常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苏联政权对人类生命的漠视,虚假敷衍的审判、各种酷刑、随意的逮捕和处决等充斥全剧。由于杀戮是政权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规内容,高层巨头们会拿死亡和处决当作开玩笑的谈资,就像今天人们拿名人八卦开玩笑一样。

自从大权在握之后,斯大林的致命清洗的幽灵就一直笼罩威胁着苏联社会各层,尤其是苏联的高层,他们中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因为说错了话而在黎明时被关入监狱,运气差的还可能很快就被枪毙。对这一事实,所有的当事人都以一种貌似忠诚的鹰犬态度接受着,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对残酷命运的制造者当作神圣敬畏。

为了保命,他们舌灿莲花讨好,颈生轴承奉承。他们腿不着地、疲于奔命地忙于奴颜婢膝或杀人害命,各种政治交易和政治背叛都以令人震惊的速度秘密进行,但即使如此他们也没有安全感,每个人脸上都写着焦虑、沉郁、疲惫和警惕,这样的人生真是非常可悲,但这确实是真实的,并让这部电影平添了新奇神秘的讽刺意味。

二、

电影开始的事件是真实的。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的演出刚在广播中结束,电话就响起了,上面直接发出了一个指令:斯大林希望录制这场演出。紧张惶急的情绪立即弥漫了整个莫斯科广播电台,好在他们反应很快,制作人在乐团或其他观众离开之前立即锁上了音乐厅的门,有人将一名打着瞌睡的指挥家从床上硬拖了下来,与此同时,所有能上街的人都同时上街,以便把更多观众从街上拉到剧院。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一切都在历史上发生了。真实历史中甚至有更加戏剧性的细节:当小乐队和指挥家聚集在一起准备录制的时候,第一位指挥家太紧张了,无法指挥乐队,于是另选了第二位,不料仍然如此,直到找到第三位指挥家,才成功完成了音乐录制。

影片中,音乐家尤迪纳(Yudina)将一张痛斥斯大林的纸条塞进录音套的这个细节,也有历史事实的影子,但略加了改编,真实的历史详情是,当斯大林在收到音乐录音后(里面没有尤迪纳的纸条),斯大林很喜欢也很高兴,就送给音乐家尤迪纳一份价值20000卢布的礼物表示感谢,在给斯大林的礼仪性的回信中,承受着家人被政治强人杀害悲愤的尤迪纳,勇敢无比地写下了这样的话:“我将日夜为你祈祷,并请求上帝在人民和国家面前宽恕你的滔天罪恶。”

那封信斯大林肯定是看到了,不知为什么尤迪纳很幸运地没有被捕被杀,政治强人的心思有时候很难琢磨,不排除他在偏爱某些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事物时也能流露出某种人性的宽容,这种宽容还可以被用来放大以神化他们的仁慈。这种事不罕见,也曾发生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暴君身上。总之尤迪纳一直活到1970年才去世,事业平顺,未经历严重的政治冲击。她的勇气和传奇,使她的坟墓成为俄罗斯异见人士的朝圣之地。

斯大林看过纸条,于激愤中独自在乡间别墅里中风是一幕重头戏,他倒在自己的一泡腥臊的老尿里,狼狈地躺了几个时辰也是事实,至于他必须在经过几个政治巨头一同商量后才能重新被抬上床的情节则有点夸张了,史料记载,斯大林被重新抬上床去是贝利亚一个人决定的:当斯大林的卫兵终于发现斯大林昏睡在地,而请贝利亚到场后,贝利亚根据斯大林的如雷的鼾声(这在脑出血的患者中很常见),斥责卫兵:“斯大林同志难得睡这么好,快把斯大林同志抬到床上去”。

我猜贝利亚当时肯定是在装傻,这种装傻的味道影片渲染得很到位,在影片中,那些巨头们第一眼看到老斯的那幅狼狈相,都用自己的风格说过担忧的话,这些话的共同点是听不到任何感情色彩,所以这些话的声音和内容就显得非常搞笑,从中隐约可见他们盼着斯大林死、又怕他恢复的复杂情绪。斯大林倒地昏迷是他们最快乐最紧张又最轻松的时候。而当斯大林真过世,他们因为忙于权力争斗,反而没有心思和时间轻松和高兴了。

历史上斯大林患病后的治疗确实是被严重耽搁了。这倒并不一定是出于恶意的阴谋,而更可能是因为苏联官僚体制的惯性,这种惯性要求每一项决定都必须由专门的委员会做出,事关领袖存亡,提出可能出错并招致指责的行动方案,与伸出自己的脖子让别人掐无异。

但对这一点也存在着异议,2003年曾出版过一部由两位著名俄罗斯历史学家撰写的一本书:(Stalin‘s Last Crime),这本书认为斯大林之死并非完全自然。书中披露了一份由斯大林临终救治医疗团队撰写的秘密报告中的信息,据说斯大林昏迷后曾有严重的消化道出血,而后来这段消化道出血的病程记录却被删除了。

但据我看这还不够判定谋杀的充分证据,因为急性脑血管病出现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几率很高。除非有使用抗凝剂的医疗记录,才能大致推测斯大林的死有医疗谋杀的可能,因为脑出血的病人是不能用抗凝剂的。

另一个推断斯大林死于谋杀的理由来自于赫鲁晓夫的回忆录,这本书里提到贝利亚告诉莫洛托夫,“我杀了他!我救了你们所有人”,但孤证不立,考虑到贝利亚是赫鲁晓夫的老对手,这段话存在着诬陷的可能,并没有甚说服力,毕竟那时候贝利亚早已死翘翘多年,爬不出坟墓与老赫对质。

克格勃最高长官,身任多重要职的拉夫连蒂·贝利亚之死,是这部影片的另一个有震撼效果的桥段,贝利亚是斯大林最后一位、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刽子手。电影真实的展现了贝利亚令人毛骨悚然的变态和邪恶,如果不是在厕所或者旷野等无法监听的环境,连苏联中央巨头们都不敢私下议论贝利亚。

史料记载贝利亚暴戾、变态、贪财、好色,他最热衷的乐趣就是折磨人的肉体和精神,让对手屈服是他最大的享受。他强丨奸、迷丨奸的女性(包括少女)之多不能准确计数。贝利亚传记作家安东·安东诺夫·奥夫谢延科曾这样记述:“……人类的生命对他来说毫无价值,……有时他会让他的党羽给他带来五、六个女孩子…他会穿着睡衣悠闲走动着审视她们,然后从中拖出一个去强上她…….”

电影准确的描述了贝利亚权势达顶时的喧天气势,他解散守卫克里姆林宫的军队,用他自己的NKVD部队取代;他取消从农村到城市运送大量哀悼者的火车,使莫斯科处于他的控制之下,等等情节,都符合历史的真实。

这样一个让苏联高层都谈虎色变的人,电影上却让他转眼间就沦为了阶下囚,这个阶下囚在经过几顿暴揍和极为草率的审判后,就被架出去像一条臭虫一样的被枪决,然后撒上汽油烧成了尘灰。这段剧情是整部影片最夸张的部分,贝利亚虽被处决,但死得却没有那么草率和狼狈。我想,导演肯定是知道这一点的,但他还是刻意这样安排剧本了,这应该主要是出于他对贝利亚的憎恶,他必须要让这个人像臭虫一样的死去才能解恨。在这里,善于营造讽刺和隐喻的导演展示了自己的真性情。

当然,这段剧情并非完全虚构,也有真实的历史做脚本,它几乎复制了当年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被处决的场景。

天日昭昭,这是所有恶贯满盈者命运的缩影。

且看他起高楼,且看他作威福!

(附:斯大林去世那年,莫洛托夫已被解职,朱可夫也早已被贬到分军区做司令员,影片中把他们也描写成当时的巨头参与权斗,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历史纰漏,这一点也应该指出。不过,斯大林去世后,功勋卓著的朱可夫就被迅速召回苏联中央,并在53年6月26抓捕贝利亚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0 阅读:7

红晓岩谈古论今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