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9 21:43·文史风云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阅兵在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时刻。
而邓公在城楼上看到了一条特殊的横幅,这条横幅,一下子逗笑了邓公。
后来很多新闻报道,写到这一场景,都戏称这条横幅,让邓公“脸色大变”。
这一条载入史册的横幅,上面其实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小平您好”。
在那个充满激情与希望的年代,北大的学生们积极参与国庆游行的准备工作。
据当年的参与者回忆,9月30日晚饭后,北大生物系的同学们,在讨论第二天游行的标语时,大家都觉得呼口号、挥舞花束,还不能充分表达出对党对祖国的感情,也不能充分表达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公的敬意。
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一条横幅。
经过反复琢磨,最终确定为“小平您好”这四个字。
同学们用布头蘸着墨汁,在彩纸上写下这四个大字,又找来新床单做衬,用订书机订好,再把床单绑在蚊帐杆上,制成了横幅。
国庆庆典游行开始后,当北大的队伍行至天安门广场金水桥边时,常生、李禹、于宏实几名学子高高展开了这个横幅。
而这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和他们手中显眼的横幅,果然引起了邓公注意。
发现邓公的视线在他们身上,瞬间,学生队伍沸腾了。
大家对着天安门城楼跳跃呼喊:“主席看见我们了!”
这一意外出现的横幅标语引起了现场的轰动,成为了整个游行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邓公,脸上挂着灿烂的微笑,不停地向同学们挥手致意。
这一幕被《人民日报》的摄影记者王东及时捕捉到,成为了共和国历史上一段珍贵而难忘的记忆。
在随后的岁月里,“小平您好”这张照片多次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成为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美好回忆和对邓公的深切怀念。
军队缺陷总体而言,这次国庆阅兵,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不过事后谈起,邓公却说,阅兵是有缺陷的。
邓公的原话是:“这次阅兵国际国内反映都很好。但我说有个缺陷,就是八十岁的人来检阅部队,本身就是个缺陷,这表明我们军队高层领导老化,这种状态不改变不行。”
其实,邓公是借此事,再次强调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的军队,必须要“消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然而,经济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都十分匮乏。
而军队规模庞大,需要巨额的军费开支来维持运转,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本可用于经济建设的宝贵资源。
同时,邓公特意谈到的,军队人员老化现象,在当时较为突出,带来了诸多严重的问题。
许多军队领导干部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他们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战争的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科技因素在战争中的比重日益增加。
而这些年龄偏大的干部,对新的军事理论、现代科技知识,以及信息化作战等方面了解有限,难以适应现代战争对指挥人员的知识要求。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领导干部的体能和精力,已无法满足高强度的军队工作需求。
军队日常的训练管理、军事演习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等任务,都需要指挥人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充沛的精力。
而人员老龄化,导致在执行这些任务时力不从心,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军队的整体活力。
因此,1984年11月1日,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邓公斩钉截铁地提出裁减员额100万的重大决策。
改革强军这一决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邓公经过多年对军队现状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得出的结论。
此前,军队虽经历过几次精简整编。
但“肿、散、骄、奢、惰”等问题,尤其是人员老化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这次,邓公决心以百万大裁军为契机,对军队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彻底改变军队的面貌。
邓公深知裁军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统一军队上下的思想认识。
他亲自与军队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沟通交流,反复强调裁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众多场合,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阐述军队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道理。
对于那些对裁军存在顾虑的将领,邓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地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裁军是为了军队长远的发展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在制定裁军方案时,邓公也着重考虑了解决人员老化问题的相关举措。
他明确指出臃肿主要集中在各级领导机关,而领导干部的老化问题,又是其中关键所在。
因此,提出要精简机关干部,让那些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和观念难以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干部退出现役或调整岗位,为年轻有能力、具备现代军事素养的干部腾出位置。
按照这一思路,全军开始大规模地对各级机关进行梳理,一大批不符合要求的干部被列为“编外”,有力地改善了机关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
同时,邓公高度重视年轻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强调要把那些政治素质过硬、文化水平高、有创新精神且熟悉现代军事知识的年轻同志,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为此,军队加大了院校培养力度,完善了干部选拔机制,通过严格的考核、培训等方式,让年轻干部能够脱颖而出,为军队注入新鲜血液。
确保军队的指挥系统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现代战争的发展需求。
除了调整领导干部队伍外,在整个裁军过程中,还根据现代战争对各兵种的需求,合理调整兵员结构,减少传统步兵等兵员数量,增加特种兵、技术兵种等高素质兵员比例。
通过这样的结构优化,使军队整体人员构成更加符合现代战争的特点,从根本上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功在千秋对于因裁军而离开军队的人员,邓公特别关心他们的安置问题。
他指示地方政府要积极配合,做好退役军人的接收和安置工作,通过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地方工作环境,实现再就业。
各地纷纷响应,根据退役军人的特点和地方实际需求,开设了众多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如驾驶、机械维修、计算机操作等。
让大量退役军人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继续发挥光和热,实现了从军队到地方的平稳过渡。
对于那些阻碍裁军工作推进的个别情况,邓公采取了坚决的措施,提出“头头不通换头头”,确保裁军工作能够按照既定方案顺利进行下去。
百万大裁军后,军队的人员结构得到了极大优化,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各级指挥系统更加高效灵活,各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显著增强。
同时,裁军节省下来的经费能够更多地投入到军事装备更新、军事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
邓公这一系列决策,有力地推动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使我国军队在应对现代战争挑战时更具底气。
参考资料:
新华网《邓小平:84年阅兵有缺陷》
人民网《邓小平同志看到标语后,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