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时空袭3大后方枢纽,俄军当着北约的面,精确空袭乌军纵深

时春好风光 2023-08-30 16:05:30

打仗就是打后勤,这句话早已被各国军队奉为真理。建立一个完善、高效、不易摧毁,还具备较强自愈能力的后勤供应体系,需要投入的资源不亚于采购武器装备的花费。而公路、铁路、航线、场站和调度中心在内的交通系统,也是后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需要大量资金建设和维护,战时也会成为敌方首要攻击的目标。

(俄军之前主要针对乌战略目标进行导弹打击)

从这一点来说,俄乌冲突爆发超过一年半,乌克兰居然还能使用铁路和公路,向前线源源不断地运送装备物资,若不是俄军故意为之,就是俄军过于无能了。

但这种情况也开始有所改变了。8月29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消息,宣称俄军通过“导弹打击”,在顿涅茨克摧毁了一列装有弹药的乌克兰军列,消灭了近30名乌克兰军人,摧毁10件装备。当时乌克兰军列的坐标被及时传送给导弹系统,随后俄军对目标进行了高精度打击。

实际上,这次空袭行动仅仅只是俄军对乌克兰后方纵深交通枢纽打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27日前后的48小时内,俄军当着北约的面,对位于第聂伯罗彼得洛夫斯克、扎波罗热和波尔塔瓦(Полтава)附近的乌军铁路公路枢纽进行了高强度轰炸。俄乌双方社交媒体的消息称,基辅当局为了防止消息走漏动摇军心,甚至短暂封锁了当地手机通讯。实际上,类似的空袭行动已经在5月以来进行过至少17轮轰炸,值得注意的是,俄乌双方对这类轰炸行动都选择保持沉默,很少提及俄军进行大纵深精确打击的细节。

(视频截图:疑为无人机拍摄的现场爆炸)

不知是担心泄密不愿多说,还是有其他原因,俄罗斯国防部的通告语焉不详,只说了发生什么事和最基本的概况。但有其他渠道的消息显示,这次针对乌克兰军列的打击并不简单,不但可能影响到乌军的反攻计划,更有可能预示着俄军总参谋部正逐渐改变对乌行动的基本政策和方向。

(多罗日诺耶铁路场站)

遭到俄军导弹攻击的地点,是顿涅茨克西部的多罗日诺耶,是一个非常小的地方,却有一个占地约12万平方米的铁路场站,卫星图显示最近的居民点在2公里外。但它的位置非常关键,离几个俄乌两军正在激烈交战的几个战场都不是很远,例如距巴赫穆特60公里,距阿夫迪夫卡50公里,距马林卡57公里,距大诺沃西尔卡71公里,当然最重要的,距离乌军屯兵的红军村只有17公里。

(多罗日诺耶的位置)

从覆盖范围上就能看出,多罗日诺耶这路场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送往前线的物资,有相当一部分要停靠在这里,进行装卸货、编组、检修等工作。所以摧毁多罗日诺耶,可以削弱几乎整个顿涅茨克战场乌军的战斗力,尤其是巴赫穆特和大诺沃西尔卡,这两个地点应该是库班以外,乌军最希望有所突破的方向。

(铁路是运输战略物资与装备的最佳方式)

至于被摧毁的军列上装了什么东西,虽然俄国防部声称是弹药,但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认为装的是从波兰运来的豹2坦克。这个观点有一定依据,因为几个月反攻下来,前线乌军装备损失很大,极度缺乏重型战车。

而且还有消息称俄军动用的是“伊斯坎德尔”战术弹道导弹。虽然俄军战术导弹产量也不低,但“伊斯坎德尔”200~300万美元的单价也不便宜,只有打击重要目标时才舍得用。如果俄军确实发射的是“伊斯坎德尔”,那么这次在多罗日诺耶被摧毁的乌克兰军列,就算装的不是豹2,也必然是价值相当高的装备或乌军非常紧缺的物资弹药。

(“伊斯坎德尔”是俄军中程精确打击主力)

这次作战透露出更重大的意义,是俄军今后可能会把打击目标逐渐转移到类似的目标上,如铁路场站、公路/铁路桥等等,意在摧毁乌军的后勤供应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之前俄军也曾炸过桥,但基本都是在前线,例如库普扬斯克和赫尔松,战术意义大于战略意义。一旦连后方这些交通基础设施都被破坏,乌军就不止是战斗力下降的问题,而是全线都要濒临崩溃了。

(铁路就是前线士兵的血管)

最后,这次袭击证明,俄军的情报能力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强。之前提到过,俄罗斯的主要情报机构脱胎自苏联的克格勃和格鲁乌,这两个名字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以高效、冷酷和无孔不入而著称,基本上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西方多国的情报机构还不落下风。显然,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渗透和获取情报能力,要大大出乎乌克兰和北约的预期。

(距前线太远,特种部队潜入不太可能)

比如俄罗斯国防部的通告里,“乌克兰军列的坐标被及时传送给地面导弹系统”这一句,暗藏的玄机就不少,是谁把坐标传出去的?用什么方式传出去的?传送坐标者又是如何确定军列装载货物和停靠时间的?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基辅和北约好好动动脑筋,认真查一查的。

毕竟,前几天才在切尔尼戈夫吃了大亏,一大群北约高级军官和专家被俄军导弹消灭,乌克兰要是无法给出满意的解释,怕是北约也得跟乌克兰政府“拍桌子”了。

0 阅读:1

时春好风光

简介:时春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