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是诗话体会开创者吗?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又是从何而来?

啰嗦翔子和你谈 2024-05-27 02:35:54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欧阳修在他人生的最后两年,终于如愿以偿退出官场,结庐颖水(今安徽阜阳),在那里欧阳修编写了一部有关诗坛轶事和见闻的小集子,命名为《六一诗话》。

“六一居士”是他晚年常用的雅号,意在强调给他晚年生活带来简单快乐的六件事物: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藏书、丰富的碑拓收藏,以及他自己这位老翁。

新的诗歌批评:诗话的创造

乍看欧阳修的诗话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其篇幅短小,仅仅只有29个简短的条目,互相之间既没有明显的关联,排列又没有逻辑性。

叙述散漫,主题多变但是却具有高度的细节性:引用近代一位被遗忘诗人的诗句,讲述一首简单诗歌背后的笑话,解释某些令人困惑的诗句,批评和比较个别的唐代诗人,评论近来所作的咏洛阳遗迹的诗句,诸如此类。

其随意的编纂缺乏明确的文学或思想的支持,也缺少一篇说明编写意图或计划的序言,只有一句简短的注释告诉我们,欧阳修是“集以资闲谈”。

参考资料

欧阳修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他所开创的诗话体会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当然,是在明清时期才达到那样的程度。

许许多多不同的题目,体现了不同文学流派各自的批评视角和价值观,它使中国任何其他文学批评的体裁都相形见绌。

在欧阳修开创性的工作之后,诗话逐渐繁荣,到南宋急剧增加,但其实在南渡以前,欧阳修的努力就吸引了别人的注意力,并有人模仿他。

若干年后,欧阳修的两个年轻朋友,司马光和刘放就分别创作了自己的诗话,司马光甚至把自己的诗话说成欧阳修诗话的“续”,毫不避讳自己灵感的来源。

可以说,从其诞生的起始阶段开始,诗话就得到了迅速发展,创作诗话的想法开始吸引更多开创者圈子以外的人,包括僧人和其他一些并非一流的学者和文人。

到11世纪末为止,至少有10部其他的诗话产生,到北宋结束,数字扩大到二三十多部,虽然后来许多都是散佚或只是残存。

在王朝覆亡之际,大型的诗话选集开始出现(譬如《唐宋名贤诗话》、《古今诗话》《诗话总龟》),材料来源广泛。

包括并非诗话的轶事集,它们被集合起来按照诗人或内容重新分类编排,以期在激增的分散作品的基础上编出集成性的总集。

诗话的特点

无论是短小的个人作品,还是大型的有系统的选集,诗话这种形式受欢迎的程度都在增加,一直贯穿整个南宋。

到王朝结束,我们可以统计出约140部不同的诗话,可能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作品,主至南宋为止,可以说诗话业已成熟。

我们可以发现一系列丰富的作品,从综合性的选集到诗派之间互相竞争产生的作品,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诗话从个人的随意的创作到晚年写成且毫无明确动机,从而发展成宣告文学标准和风范的主要方式。

大量的批评家热衷于投身其中,而宋诗话的迅猛发展,且不提后来的持续发展,可以称作中国文学史上值得关注的事件。

在宋代文学文化的背景下,通过考察诗话所达到的成就,来说明它的产生和后来的显著发展,焦点将集中在早期诗话形式的发展上面:

从欧阳修的时代到整个南宋初期,基本的看法是,诗话的迅速传播得益于其独特的形式,这种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载体,来讨论当时士大夫认为有指导性又有意思的诗歌。

同时这也说明了,由于诗话的起源和内在特征,它促进了新的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而这种新的诗歌批评方式,要从论、文、序、书、跋这些旧有的文章样式中衍生,即使并非毫无可能,也是很困难的。

欧阳修的《归田录》

我们首先看看是什么促使欧阳修开创了这一体裁,它的实质是什么!在开始研究欧阳修的诗话之前,我们需要把目光先投放到他留下的三部简短的笔记上。

即使它们的内容不局限在诗歌方面,但是在形制上与诗话相似,都是由短小、分散的条目组成,无系统地排列,内容跟文学和官僚士大夫的生活密切相关。

如果要用一个传统的名称,那么这四部作品(包括《六一诗话》),都可以归入笔记小说类,欧阳修的另外几部作品为:《归田录》、《笔说》和《试笔》。

后两种是欧阳修练习书法时写的,特别之处在于,大多数人练习书法都是临摹现存的著名文本,而欧阳修有时则是在练习书法的时候,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是最好的表现了他的自信和创造力的例子。

无论如何,《笔说》和《试笔》不是欧阳修自己编纂的,而是经过后来(可能是南宋)的编者编辑,把欧阳修遗留的零散手稿集合起来,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

不同版本的欧阳修全集中,关于这两部作品的跋向我们暗示了这一点,他的后裔也特别予以强调,不过《归田录》却不一样,那是欧阳修自己编订并写了序言的作品。

参考资料

早期诗话在形式上和笔记小说相似是很容易理解的,那时笔记小说已经非常成熟,郭绍虞一再重申,在早期阶段诗话的形式几乎和笔记没有区别,后来才慢慢形成自己的特点。

正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第一位创造了诗话这个名称的作者,只是较早利用了旧有的形式来创造自己的作品。

欧阳修的《归田录》编于1067年,《六一诗话》编于1071年(或1072年),参照这部在内容和时间上密切相关的早期作品考察《六一诗话》,其中是否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首先,欧阳修创作笔记小说这一行为就是不同寻常的,欧阳修被当时人视作文坛领袖,写这样的东西显然是偏离了文人的惯例。

唐、宋时期欧阳修以前的主要作家,没有人写过这样的东西,而创作这类作品的都不是文坛的重要人物。

当时的重要作家如韩愈、白居易或杨亿、柳开,都避免笔记这样的形式,他们更愿意把精力集中在地位更高的文学形式上。

但是欧阳修并没有遵守这一成约,他在创作上广泛撒网,尝试各种形式,包括那些跟他同等地位的人不屑于触及的形式。

参考资料:

【1】中国知网——《简论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及其文学观》王志鹏。

【2】中国知网——《欧阳修笔记<归田录>的独特风貌与文化意义》李佳。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