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原配罗一秀的罕见留影,结婚3年后去世,主席为她破例

万物知识局 2025-04-10 08:59:57

文/万物知识局

一生一世一双人对于大众来说就是最好的感情状态,不少人都羡慕曾经那个车马都慢的年代,认为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但实际上却并不是如此,毛主席的一生就曾多次经历婚姻,其中我们非常熟悉的就是杨开慧、贺子珍等人,不过那时候结很多次婚并不是因为感情不和,而是充满了太多未知的因素。

由于医疗水平差,毛主席的原配夫人罗一秀因病离世,后来才娶了杨开慧,奈何时局动荡,杨开慧不幸身亡,这才有了后面几段婚姻,对于原配夫人罗一秀你听过多少关于她的故事呢?

毛主席的第一段婚姻是由父母做主定下的,不仅如此原配夫人和他在年龄上差距也非常大,在毛主席的回忆中,结婚那年他才14岁,但罗一秀已经20岁了。

六岁的差距虽说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在毛主席的进步思想看来这就是传统和封建的象征,婚姻应当自由,应当平等,这种父母之命定下的婚约从一开始他就是反对的。

那么为什么毛主席的父亲还要如此坚决的让他将罗一秀娶回家中呢?实际上这也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他父母的私心。

在父母看来女子比男子大几岁是很正常的,完全不用在意,毕竟毛主席的母亲就比他的父亲要年长三岁。

除此外还有许多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他们也都是女大男小的婚姻状态,鲁迅就比原配夫人小三岁;胡适的夫人江冬秀比他大一岁;李大钊的原配夫人赵纫兰也比他大五岁。

因此从社会层面来看,给毛泽东安排这样的婚姻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除了社会现状以外,还有就是经济现状。

时局动荡,百姓的生活是非常困苦的,毛主席的家里也不例外,娶一个年纪小的不仅还要照顾她对家中也没有丝毫贡献。

但是娶一个年长的女子就不同了,不仅能够增加劳动力,还能顺带照顾一家老小,这也是毛主席父母考虑的主要原因。

除此外毛主席的家庭与罗一秀的家庭祖上就本是姻亲的关系,虽说现如今不支持近亲结婚,但是以前却非常推崇,主要讲究一个“肥水不流外人田”。

所以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罗一秀不仅仅是毛主席的原配,还和毛主席是姑表亲戚的关系,两人的家中距离也很近,定下这门亲事就等同于亲上加亲。

只可惜父母的思想最终却没有匹配到儿子身上,这也导致了毛主席后来都并不认同罗一秀是他的原配妻子。

不过在罗一秀看来自己嫁给了毛主席就已经是毛家的一份子,无论夫妻感情生活如何,孝顺公婆,体贴丈夫都是她应该做的。

因此罗一秀在婚后对公婆是非常恭敬的,不仅将家中农活都承包,空闲的时候还会帮着婆婆一起料理家务。

除了公婆以外,她与弟弟毛泽民的原配夫人王淑兰也相处得十分融洽,两人之间没有生分的感觉也没有妯娌间的算计。

王淑兰对这个嫂子也是非常满意的,罗一秀尽管知道毛主席不愿意,可是对他却还是非常关心,在毛主席需要一边劳作,一边读书时,罗一秀就包揽了他全部的衣物浆洗“工作”。

可以说因为有罗一秀的到来,在某种层面上也的确是减轻了毛主席的负担,为了让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受外界的打扰,减少来回的路程,毛主席读书时,罗一秀还每天亲自给他送茶送饭。

这张照片就是罗一秀的个人留影,因为关于她的记载比较少,所以这张照片也是非常罕见珍贵的,从照片中看她的样貌并不差,有些娃娃脸,看上去非常可爱。

不仅如此,她的服饰穿着还是比较传统的,并没有花里胡哨的打扮,属于典型的传统女子,端坐在凳子上,知性又得体。

罗一秀在嫁入毛家以后可以说是得到了毛家上上下下的一致认可,除了毛主席心中对她还有些许疏远与成见外,公婆和弟媳都非常认同罗一秀。

或许许多人会好奇,为什么毛主席不喜欢她却还是要接受父母定下的婚姻呢?

实际上这是基于毛主席对父母的孝心,养育之恩大过天,毛主席内心深处也是一位非常重情义的人,为了顾及父母的面子,他也就只能选择接受这段他并不喜欢的婚姻。

罗一秀的人生并不圆满,命运仿佛和她开了一个天大玩笑,在嫁给毛主席的三年后,她就染上了细菌性痢疾。

虽说现如今的医疗水平能够有救治的办法,但是在1910年时期,医疗水平是非常落后的,就连许多消炎药都无法引进到中国来,对于这种突发性的细菌痢疾病症医生也是无可奈何。

罗一秀最终也是因为这个病症而离开了人世,那一年她才21岁,从1907年嫁到毛家,她就希望能够得到丈夫的认可,直到1910年病故,这段感情却都始终没能圆满。

在毛主席后来的诸多回忆中也能感觉到,他对罗一秀并不反感或厌恶,他一直以来无法接受的只是旧时观念中的包办婚姻。

罗一秀离世以后毛泽东就加入了革命的浪潮,后来也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杨开慧,两人结为了夫妻,杨开慧还先后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子。

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毛岸青与毛岸英,杨开慧的父亲曾经是留洋日本的一名教育学者,鲁迅都曾是他的同学,由此可见杨开慧的家庭生活还是非常好的。

之所以能够和毛主席相谈甚欢,拥有同样的人生目标,也全是因为她的父亲杨昌济,从小他就希望杨开慧长大以后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

因此在日后的教育问题上也一直是教导她要热爱祖国,在杨开慧读中学的时候,杨昌济就曾告诉她要多关注国家大事,学习上要认真刻苦。

因此杨开慧的学习生涯一直都保持着非常积极的态度,即便有事因病无法参与学习,她也会非常焦急,担心学业跟不上。

在1918年毛主席应邀前往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也是在北京他遇到了杨开慧,在毛主席传递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杨开慧深受启发,开始了她的革命之路。

1920年两人结为了夫妻,虽说没有盛大的婚礼,但是志向相同的两人能够携手并进这也是一种别样的温馨与浪漫。

毛主席与杨开慧结婚以后还曾回过一次韶山,虽说那时候罗一秀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毛主席对她的家人还是十分关心的。

回到韶山后也主动前往了罗家去探望,这也足以说明在毛主席心中对罗一秀并不是不接受的,反而非常重视这份亲情关系。

罗一秀还有两个妹妹,后来也是分别嫁人,尽管他与罗一秀并没有实质性的婚姻关系,但在他的心里早已将罗一秀的妹妹、妹夫看做是自己的家人。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妹妹们都相继离开了人世,但是妹夫依然健在,毛主席对两个妹夫也是格外照顾,当他收到妹夫的来信时也会认真且细致的进行回复。

不仅如此,他对罗家的关照还延续到了小辈身上,罗石泉作为昔日岳丈的侄子,毛主席也是尽可能将他引进正确的道路。

在毛主席的培养与引荐下,他成功加入了共产党,并且开始从事秘密工作,然而这份工作也是充满了艰辛,在1940年11月罗石泉就不幸被抓捕入狱。

虽说在次年二月就被释放,但生活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毛主席知晓此事以后也决定将好事做到底,既然引领他成为了共产党员,就要负责每一个党员的生活安排。

那时的主席还在延安却托人千里迢迢为他送去“温暖”,两百斤大米和银两足以让他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毛主席看来罗石泉无论是看亲情关系还是党内关系,都是应该帮扶的人员。

而毛主席除了自己关照罗家以外,还告诫孩子们也不要忘记与罗家之间的亲情,在毛岸英回到湖南探望家人时,毛主席就曾特意嘱咐让他一定要去罗家看望。

而罗石泉不仅受到了毛主席的帮扶,后来毛岸英也在生活和金钱上对他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这样的情谊是弥足珍贵的。

在毛主席曾写下的《七律·到韶山》这篇文章中,不仅表露了对故乡乡亲们的怀念,还表露了对罗家的情谊,更是在其中对自己的第一段婚姻做了十分文艺的感慨。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也曾多次回到韶山,有一次他在宴请父老乡亲吃饭时“岳丈”的小女婿毛华村也来到了宴席之中。

因为天气原因,毛华村直接赤脚前往,毛主席非但没有责怪,反而是担心他的生活,直接让人把自己的皮鞋送给毛华村。

不仅如此还特别询问了一下他的家庭生活状况,或许对于毛主席而言,新中国成立却还有百姓赤脚,更何况还是自己较为熟知的人,能多关照一下也是延续昔日的情分。

包办婚姻虽然充满了许多遗憾,罗一秀的婚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正式的开始,虽说没能得到毛主席的爱,但她的温柔与善良,也让毛主席记住了她的好。

从他们二人的婚姻状态也能感受到包办婚姻所带来的痛苦,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无形的枷锁把两个自由的灵魂牢牢锁住。

在封建制度的侵袭下压抑和遗憾仿佛成为了常态,正因为有这些特例的存在,我们才能感受到自由婚姻的幸福,将选择权握在自己手中,志同道合的爱恋远比无可奈何的婚姻更加幸福。

参考资料:

凤凰网——毛泽东的第一段婚姻:顾全父母脸面娶罗一秀为妻,婚后仅三年她便因病去世2020-09-05

红网——以史证诗:别梦依稀山2021-03-25

0 阅读: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