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说,中秋节是从外国传来的,跟什么圣诞节一样,原来都是洋节,你会有什么反应?
是不是跟我一样,想直接上去给他两个嘴巴子,让你胡说八道,再一看居然说是从高丽棒,子那传过来的,扇完耳光之后,再踹上一脚。
但这样做虽然很解气,但却无法堵住悠悠之口,尤其是对于近邻的这种狂妄,一定要从源头打击,彻底封住他们的嘴。
所谓的中秋节是洋节这个说法,最早是国内人提出来的,是学术观点,什么叫学术观点,就是那些专家们,为了出论文出成绩,一辈子钻研,就想着发出点前人没发现的材料和观点。
很多学术观点,都比较惊世骇俗,这种都是在故纸堆里打转转,从里面摘出来只言片语,然后得出来跟常识相违背的结论。
说中秋节是从韩国传过来的,一条过硬的材料就是,《隋书》《北史》《旧唐书》这些正史里都提到,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八月十五日,有盛大的庆典,尤其是要比赛射箭。
这些正史,再加上一个叫圆仁的日本和尚,也说作八月十五日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
这些材料,本身的真实性没问题,但仅仅根据这些材料,就得出中秋节是外来节,显然是不对的,甚至可以说,这些材料,更加证明了,中国的中秋节,是我们固有的传统的节日。
因为书里明确说,他们那地方这一天是要比赛射箭,而我们这边更多的是家庭团圆的意象,更多的是一种民间的休憩日,赏月吃月饼水果这么一个传统风俗。
中国人很早就对月亮有信仰,商朝、周朝,就开始祭祀月亮,直接看看古代的历法,那就是以月亮的阴晴月缺为计算一个月的时间。
古人重视月亮,那为什么说农历八月十五最适合赏月呢,因为这个时候,基本上农忙也过了,到了丰收的季节。
而且是不冷不热,一家人享受着丰收的喜悦,看着一轮圆月,尤其是中国从秦朝开始就是大一统的超大规模国家,各种因素导致人员流动,思想就成了中国人骨子里最重要的情节,这个至到现在也是这样。
唐朝的时候,中秋已经是一个重大节日了,到了宋朝,则完全成了一个法定假日,宋朝又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所以过中秋怎么热闹,在《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醉翁谈录》之类的书里,就有非常详细生动的记录和描写了。
农耕民族,又是民以食为天,但月饼这个东西,虽然在宋朝就有了这个名字,但跟我们今天吃的并不一样,从明朝开始,月饼和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已经完全定型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天生就有各种骄傲,但可笑和无奈的事情,邻国动不动就把属于我们的东西,说成是他们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一切的开端,其实都要从清朝算起,古代中国一直都是大国,儒家文化能够辐射东亚东南亚,也就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
儒家文化圈,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华夷之变,尤其是关于中国这个概念,古人是以文化概念来定义中国的,文化最发达,礼仪最完备的地方,就是中国,其他落后地方就是蛮夷,那些蛮夷地区只要接受了华夏的观念,也可以变成华夏,这就是古代儒家天下观。
但清朝入住中原,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日本和朝鲜半岛,都认为自己继承了华夏正统,中原变成了夷狄,他们才是中国。
这个观念,直到中日甲午战争,还一直延续,当年清政府要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日本说他们才是中国,这个条约不能叫中日马关条约,后来签约的时候,名字是日清条约,而不是中日条约。
这两个邻邦,都想以中国自居,但显然是夜郎自大,也许华夏大地曾经有过那么短暂的暗黑和野蛮,但我们很快就以超强的韧性恢复过来,华夏五千年,靠的就是超强的韧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两个小邻居,不管说什么,我们呵呵一笑就行,而对于很多看起来有点道理的歪理邪说,我们也要严厉批驳,有些人就喜欢标新立异,从故纸堆里找出一点东西,就大肆宣扬,华夏之光如日月闪耀,岂是一两句萤火之力能轻易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