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无量山—景迈山生态文化考察

霸气御姐范 2024-11-26 19:12:01

如果你看过云南的卫星图,那么你的目光一定会被一条从滇西北延伸至滇东南的分割线所吸引,这便是哀牢山——红河断裂带。这条断裂带为扬子地台与印支地块的边界构造带,构造带以东是大家所熟悉的云贵高原,以西则是广义上的横断山区。而我们要造访的区域,则是位于哀牢山以西的无量山及邦马山,它们分别属于云岭及怒山的余脉。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及考察区域大致范围

相较于滇西北极负盛名的丽江大理及香格里拉,滇西南的普洱及临沧无疑是要显得低调很多。然而这一片区域却从来都是生态福地,亦是云南众多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哀牢山、无量山、邦马山、老别山从东向西纵贯南北,元江、把边江、澜沧江、南汀河、怒江穿行其间,彝族、哈尼族、佤族、拉祜族、傣族、布朗族世居于此。

▲无量山冬樱花

这里有全国最早盛放的冬樱花,有栖息在树冠上的精灵——西黑冠长臂猿,有中国最后的野生亚洲象群,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怒江、澜沧江奔行千里、一路南下,最终在这里走出国门,成为萨尔温江及东方多瑙河湄公河。这里是中国原始森林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之一,亦是最负盛名的普洱茶原产地,这一片区域,从来不缺精彩。

▲澜沧江

▲无量山-景迈山原始自然风光

考察亮点

01

猿鸣无量山 · 探寻西黑冠长臂猿的生存秘密

长臂猿是我国仅有的类人猿,与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一起被称为“四大类人猿”,是仅次于人类的高级灵长类动物。

长臂猿在身体构造上有许多方面和人类相似,比如牙齿都是32颗,胸部有一对乳头,胚胎发育过程与人类相似,在平缓的树枝上能直立行走......

我国主要分布着7种长臂猿,分别是海南长臂猿、天行长臂猿、东黑冠长臂猿、西黑冠长臂猿、北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西白眉长臂猿。

目前仅在西藏、云南、广西和海南四省区的少数山区还可以听到它们的叫声,其数量加起来估计不到2000只,数量稀少。

19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科学家对中国长臂猿的形态、解剖、分类和分布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对西黑冠长臂猿、海南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的基础生态学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但由于长臂猿数量稀少,主要分布于地形险恶、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所以研究长臂猿的工作十分困难。

在我国数量最多的长臂猿当属西黑冠长臂猿。哀牢山、无量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西黑冠长臂猿的集中分布区和重要保护地。全球数量仅存约1400余只,我国约有1300余只。除越南北部和老挝西北部尚有少量分布外,其余种群大都分布在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原始森林中。因此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

2022年5月,景东管护局曾举行无量山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和分布调查专家评审会,最终确认在云南景东、镇沅、南涧3个县境内的无量山区域一共生活着104群西黑冠长臂猿,这一数量比10年前的调查增加了17群,其种群数量呈稳中有升趋势。

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至今仍保持着完好的原始生态,是地球同纬度带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综合体,被学术界誉为“天然绿色宝库”以及“天然物种基因库”。

2003年,在无量山大寨子建立了世界第一个西黑冠长臂猿野外监测研究站,开展了西黑冠长臂猿的习惯化监测、食性、时间分配、栖息地利用、鸣声通讯等生态行为学、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大寨子的森林保存完好,地势陡峭,植被以原始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主,适合长臂猿生存。无量山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环境滋养着长臂猿繁衍生息,监测人员在无量山连续多年发现长臂猿家庭新生婴猿的现象,说明西黑冠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

当下全球气候的变化及人类的活动,会给西黑冠长臂猿适宜栖息地带来何种影响?给现有静态保护区边界带来哪些严峻的挑战?未来,在西黑冠长臂猿保护对策上如何更有针对性,以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

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将走进无量山原始森林中,去探寻西黑冠长臂猿的生存秘密。

▲大寨子监测站

02

走进景迈山·探访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2023年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的第57项世界遗产,也是全球首个茶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邦马山余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迈山不仅是众多西南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同时也是普洱茶最重要的产区。在景迈山的莽莽山峦中散落着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的村寨,茶树与密林环绕四周。千百年来,在大自然的赐予和古茶园的护佑下,景迈山里的村民安静祥和地过着与茶不可分割的生活。

▲景迈山翁基布朗族古寨

布朗族是中国古代“濮人”的后裔,茶叶是云南古代“濮人”最早发现和种植的。据《布朗族言志》中记载,公元180年布朗族的祖先帕岩冷就带领自己的子民,在景迈山上种下了一片片茶林,帕岩冷也因此成了有名姓可考的最早种茶的人。千百年的茶缘,使布朗人的生活中时时事事离不开茶,他们说茶、吃茶、唱茶、用茶。还把对茶的情感凝聚成了一首首茶歌,一曲曲茶舞,结晶成带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厚重的茶艺茶道,可谓到了极致。

▲景迈山普洱茶

由于景迈茶与森林混生,茶中具有强烈的山野之气,是乔木古树茶中山野气韵最明显的,且具有特别的、浓郁持久的茶香,是普洱茶香气中最高境界的香——兰花之香。普洱生茶的基本制作流程分为:采摘-摊晾-杀青-揉捻-晒干-蒸压-干燥-包装。其中杀青与晾晒都是决定古树普洱品质的关键。当地居民通常是在早上五六点钟去山里采摘普洱茶,回到村寨后需要马上杀青(把摘下的嫩叶加高温,抑制其发酵),然后将茶叶均匀摊开晾晒,这些操作中对于温度和时间的把握都取决于茶农经验。

▲普洱茶制茶过程

03

寻迹野象谷·探秘中国大陆唯一的热带雨林

▲澜沧江畔的西双版纳景洪市区

滇西南地区多种多样的水陆生态系统、适宜的气候环境、丰富的地形区域,使得其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也成为了无数野生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其中主要位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区,更为珍稀生物提供了舒适的生境。丰富的植物组成与复杂的雨林生境,支撑起了极高的动物多样性。印支虎、绿孔雀、鼷鹿,西南紫薇、铁力木、云南石梓……这里成为了无数珍稀、濒危物种的最后的家园,原始自然的环境支持着它们的繁衍延续。而在这之中,活动范围最广的无疑是在2021年北上而后又返回,引起全国广泛关注的亚洲象。

▲绿孔雀

▲宽尾凤蝶

亚洲象与人类有着长期的共同生活历史,它们曾在整个欧亚大陆有着广阔的活动范围,在我国最北甚至曾到达淮河流域。它们喜群居生活,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由一头成年雌象作为群体的首领带着活动,没有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很广。但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亚洲象栖息地不断缩水,人象冲突也逐渐升级。亚洲象在西亚、爪哇以及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绝迹,目前野生亚洲象在我国更是仅存250头左右。

▲被救助的亚洲象

本次活动,我们将走进西双版纳野象谷,探访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从行为、进化、保护等层面探究长鼻目这一特殊的动物类群;参与亚洲象救助课堂,了解亚洲象在中国的保护现状及种群分布,在亲身体验与实地探访之中,探寻人与野生动物的共处之道。

随队专家

黄乘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生态学博士。首任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兼展示馆馆长。中国科协哺乳动物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国家林草局首席科普专家。荣获“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我国灵长类动物的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工作,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40多次项,出版研究专著4部,发表科学研究论文190多篇。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