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上的货轮重新鸣响汽笛,全球粮食供应链的脉搏逐渐恢复平稳,这是俄美利雅得和谈的阶段性成果。然而,当世界聚焦于经济议题的突破时,乌克兰东部与克里米亚的归属争议,如同一头“房间里的大象”,始终横亘在谈判桌前。这场持续三年的冲突,正因核心矛盾的悬而未决,走向更复杂的博弈。
3月25日,俄美同步公布的和谈成果显示,双方在黑海航行安全、商船非军事化等议题上达成共识。美国推动俄罗斯农产品和化肥重返国际市场,被视为特朗普政府打破对俄制裁链条的关键一步。这一让步迅速引发连锁反应:俄方表态愿以更务实姿态推进谈判,乌克兰则称在能源合作上取得“建设性进展”。
但经济领域的突破难掩政治议题的僵局。泽连斯基明确表示,乌方未在领土问题上与俄美达成任何共识。俄罗斯宪法已将被占领土划入版图,乌克兰在军事与政治层面均无力夺回。若泽连斯基承认现状,其政治生命或将终结;若拒绝妥协,和平进程便无从推进。美方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直言,领土争议是“最显眼却最被回避的问题”。
面对僵局,欧洲正悄然调整策略。北约再次拒绝乌克兰加入,这与普京的“红线诉求”不谋而合。然而,这一妥协将乌克兰推向更危险的境地:若无法获得北约保护,其安全该由谁来保障?法国提议联合国维和部队介入,却遭泽连斯基断然拒绝。乌方坚持要求“伙伴国家直接驻军”,但这一诉求既难获俄罗斯认可,亦与欧洲避免激化矛盾的立场相悖。
马克龙的折中方案暴露了欧洲的无力:维和行动需联合国授权,而俄罗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手握否决权。乌克兰的拒绝,实则是主权国家在安全议题上的最后挣扎。从拥核大国到依赖外部保护的境地,基辅的困境折射出地缘博弈的残酷性。
俄乌冲突的走向,令人联想到19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两者均以“受邀介入”为名、在他国领土展开持久战,且国内经济建设与军事行动并行。朝鲜战争以停战协定而非终战宣言收场,遗留的38线至今仍是地缘火药桶。当下的俄乌和谈,或将复制这一模式:领土争议被暂时搁置,冲突以“冻结”而非解决告终。
特朗普政府急于在4月20日前促成停火,既是为选举铺路,亦是对俄罗斯战略实力的默认。三年激战证明,西方无法通过代理人战争击垮俄罗斯。普京的“暴武”不仅守住了战略缓冲区,更迫使北约重新审视扩张边界。正如板门店协议未能终结朝鲜半岛对立,俄乌停战协议或将开启“冷和平”时代,争议留给历史,现实归于实力划分。
黑海的波涛暂时平静,但东欧平原上的裂痕仍在加深。当和谈触及最坚硬的核心,各方终须面对一个事实:战争的句点,往往由战场而非谈判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