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虽然是拥有14亿人口基数的大国,但也面临着严峻的人口挑战。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发布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结论:我国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人口死亡高峰。
还有专家预测,到2061年,中国的年死亡人数将达到1900万,创历史新高。

这一结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结合我国人口现状所得出的,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现在的人口死亡高峰呢?又该如何应对呢?
01:人口死亡高峰的成因专家们认为,主要是三个因素造成了人口死亡高峰,分别是:历史出生数的波动、存活率的提升以及死亡率的下降。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第一个原因:历史出生数的波动。
简单来说,如果现在会迎来一批死亡高峰的话,那往前推几十年,肯定有一批婴儿潮。
当初那一批降生的人,成为了现在老龄化的主力军。
根据资料显示,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仅1963年的出生人口就达到了2954万之多,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记录。

1962年至1973年,是我国的第二次人口高峰。
那时我们挺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开始全面复苏,人民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出生意愿大大增加,出生的人口数也与日俱增。
现在,这两个阶段出生的人已经迈入了老年阶段,到2040年之后,他们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老者,死亡率大大增加。

所以有专家推测,到2040年~2060年期间,会有新一轮的死亡高峰期。
如果单就论几十年前,两个人口出生高峰期来推断,这些人都活到了现在,将推动死亡高峰期的话,那也是有失偏颇的,毕竟很多人未必能活到现在,可能在中途出现了某些事情而不幸离世。
但另一个现实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全面增速,医疗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发展,现在我们已经有了高科技的仪器,有了最好的医疗条件,许多原先看起来十分顽固的疾病,现在都可以攻破,这就让老年人的存活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这也就是专家提到的,推动人口死亡高峰期的第二个原因。
存活率显著提升,也就意味着死亡率大大下降。
综上,这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着,使得我国现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死亡高峰期来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和人均寿命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平均寿命才只有35岁,而到了现在,我国的平均寿命已经到了78岁,整整翻了一倍。
这些都要归功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医疗技术的全面发展,还有各种养老保健体系的健全。

人均寿命的提升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可以更长寿,可以和子女、父母相守在一起,享受更健康美好的人生。
但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人口寿命的提升也就意味着老年人的占比会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会加剧。
还有不少专家认为,虽然现在人均寿命都提升了,看似延缓了死亡高峰期的来临,但在无形之中又加剧了死亡高峰期的规模。

这一变化并不仅仅是书面上的数字,更是中国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并深深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会加剧,老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有可能迎来一批死亡高峰期。
那留给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呢?

社会医疗资源必须要跟上,养老服务体系还必须要加固,在死亡高峰期来临时,我们有没有那么多的医疗资源可供使用?
死亡高峰期对于全社会来说都是一道坎,对于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来说更是一道道难关。
现在的年轻人活得并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房贷和车贷,很多人分身乏术,连照顾孩子都来不及,更抽不出时间来照顾父母。

虽然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以把父母送养老院,很多父母也有养老金自负盈亏,但这些人在偌大的人口基础面前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到晚年时还是需要子女来帮助的,这就无形之中给子女增加了许多压力。
另一方面,死亡高峰期来临也会给老人们带来一重重的心理负担。
看着周围的朋友,老伴渐渐死去,同龄人渐渐减少,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油然而生。

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十分成熟的老年人心理安慰流程,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在孤独中舔舐着伤口。
分析死亡高峰期来临的时间和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嫌弃这些老年人,他们都走过了风风雨雨,为这个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本来就应该享受美好的老年生活。
而是告诉普通的年轻人以及社会各界,要有针对性地应对老年潮的到来。

儿女们要多攒点钱,给父母营造养老的环境,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完善医疗资源,提升医疗和养老服务,让更多的老人老有所养,享受健全的医疗条件。
可以说,这一波银发浪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人口结构做出相应的改变,也应该更多的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以防止在老龄潮到来时,太多的老人无法适应。

现在养老院遍地都是,但服务质量还有待提升,养老保险等等也已经深入社会各界,但很多普通人的养老意识还不够。
正所谓:鞭子不抽在自己身上,永远不知道疼。
养老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问题,无论是普通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着沉重的压

未雨绸缪,才能在死亡高峰期到来时游刃有余。
参考资料
[1]界面新闻《中国将迎来人口死亡高峰,专家呼吁加快安宁疗护体系建设|最新研究》20240706
[2]中国经营报《专家:目前AI难以提供中年人期待的养老服务》20250220
[3]第一财经《我国“中度老龄化”加速,老年抚养比升至 22.5%,养老出路何在?》202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