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镇政府中,有一群中年非领导岗位的工作人员,他们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这些工作人员在乡镇服务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资历。他们对乡镇和下辖行政村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无论是历史背景还是当前状况,都了然于胸。
他们与乡镇干部、村干部以及普通群众关系密切,对群众的需求和工作方法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解决棘手问题时,他们常常能够发挥关键作用,被誉为乡镇工作的“万能钥匙”。
理论上,这个群体应当是乡镇工作的骨干力量,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无论是政治上的晋升机会还是经济上的奖励,乡镇领导难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导致这些中年非领导岗位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一种“躺平”的心态。这种“躺平”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求稳不求优。这些中年干部通常只完成自己的岗位工作,追求不出错而非工作质量和创新。对于重要的工作,领导往往不敢交给他们负责。
工作被动,缺乏主动性。他们不愿意承担额外的工作任务,对于领导分配的任务,常常采取推诿的态度。如果几次工作完成不佳,领导也就不再委以重任。他们坚决不加班,工作时间一到便立即下班。
下乡工作时消极应对。在需要集中处理或协调的乡村工作中,这些中年干部通常不愿意参与,即使被要求下乡,也常常只是旁观,不愿意主动参与工作。
下午工作时间难以找到人。尽管乡镇领导强调干部需要深入乡村工作,但许多中年干部在完成早晨的点名或打卡后,便不知去向,下午很少在村里见到他们的身影。有的甚至在打卡后谎称下村,实际上并未前往。
对领导的指示不敏感。这些中年干部在乡镇工作时间较长,与各级人员都有联系,因此领导在分配任务或指挥时往往需要小心翼翼,以免得罪他们。即使他们工作不力或不参与,领导也很少直接指责或指挥他们,以免造成尴尬的局面。领导们宁愿自己承担工作,也不愿花费精力去动员这些“老油条”。乡镇中的这群中年非领导岗位工作人员,作为经验丰富的宝贵资源,本应成为推动乡镇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躺平”心态的蔓延,不仅削弱了他们的工作动力,也影响了乡镇工作的整体效能。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人才浪费,还可能加剧乡镇治理的困境。
因此,乡镇领导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这一群体的潜能和活力。通过优化晋升渠道、强化绩效考核、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等措施,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认可,从而重新焕发工作热情,积极投身于乡镇建设和发展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为乡镇的繁荣稳定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