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老人总说:“立春那天,吃点春饼、萝卜、春芽才算应景。”但不少年轻人会觉得,节气吃食这种事听着有点“老套”,不过就是普通的吃吃喝喝罢了,真有这么多讲究?
其实,当我们仔细咀嚼这些时令美食时,背后藏着的不只是味道,还有几千年的文化密码。
春饼:一卷咬下,咬出的春天故事你吃过春饼吗?
薄薄的一张面饼,咬下去柔韧又带一股麦香。
现在的春饼多是饭馆里的套餐,看着琳琅满目,其实在老一辈人心中,一口春饼可不只是食物,而是一种关于春天的仪式感。
古时候的立春,我们的祖先会把各种时令蔬菜切丝,配上蒸煮的肉类,用薄饼一卷,称为“咬春”。
这种习俗始于唐宋,在很多地方演变出了不同的形式。
比如,北方的春饼里卷入萝卜丝、豆芽和肉丝,吃的时候香味扑鼻。
而在江南地区,则会用荠菜、春笋等更具地方特色的食材来升级版本。
不仅吃法上别具一格,春饼的制作更是全家参与的热闹时刻。
小时候,在天津的爷爷家,每年立春都一定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奶奶拿块湿布把擀好的面饼盖住,说这样能“醒”出更好的口感。
春饼摊在热锅上,气泡逐渐鼓起,我趴在灶台旁数着一个个“小面包泡”,这时候,立春的感觉就在屋子里蔓延开了。
对于不少地方的人来说,立春要啃一口萝卜。
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却充满了京津、山东等地方的春日仪式感。
古人称萝卜为“土人参”,说的就是它既冬藏了能量,又迎来了春天的清脆。
北京过去有个风俗,立春时讲究吃一种生萝卜配炒豆。
切片的萝卜清脆又爽口,用炸得喷香的豆子补足甘香,一个小动作就连起了冬春的交界。
小时候,我见老爷子啃带着泥点的萝卜还觉得难以理解,总想着非得擦干净才行。
直到后来去山东农村,亲眼见到刚从地里拽出的萝卜,在立春清晨被直接洗净咬一口——那混着冰碴的甜爽,让我有种吃到“春天第一口鲜”的朦胧感。
南方的萝卜糕则更具独特风味,广式茶楼里搭配腊味萝卜糕,酥嫩中带着清甜,变成了另一种对春天的热爱。
无论是直接啃还是精心烹饪,萝卜让人不仅尝出了味觉,更多地感受到了人与农耕环境的连接。
这就是为什么它会在立春时成为主角:质朴而不浮华,美味且踏实。
春芽:鲜嫩一尝,藏着春日的馈赠相比春饼和萝卜的普通,春芽显得更为“精致”一些。
每年立春前后,市场上便能看到各式春芽的身影,比如枸杞芽、马兰头甚至香椿,这些东西别看不起眼,味道却别有一番滋味。
长江一带,春笋是最受欢迎的“春芽”之一。
小时候去姥姥家的竹林玩,她告诉我,一把破锹轻轻挥开土层,就能挖到白白嫩嫩的小春笋,等上一锅腌笃鲜,一家人因为这一味都能围桌吃到桌菜凉了才散。
而在江浙地区,马兰头拌豆干是一道很常见的凉菜,经过简单焯水处理后加入香油和盐,清香扑鼻,满是春天的气息。
至于香椿头,北方人放在热锅里摊上两个鸡蛋,腥香和嫩芽的清新混合,是每年春天最特别的味道。
别小看这些春芽的时令属性,它们在短短的几周内出现,稍纵即逝。
正因如此,它们被祖先赋予了独特的意义:抓住每一刻的春意,用味蕾迎接新的开始。
立春的时候,人们总有特别多的讲究。
吃的不只是食物,而是民族记忆的延续。
无论是用春饼卷起春天的模样,用萝卜咬开清脆的“青意”,还是用春芽复刻生态的馈赠,这些食物都传递出一种关于生活与自然交融的哲学。
现在想想,立春这样的节气仪式是件很有趣的事儿。
忙碌的我们总是被各种事推着走,很少停下来感受季节的变化。
而咬春,就是一个让人慢下来的机会。
下一次立春时,不妨试着买个春饼、啃根萝卜、尝尝春芽,没准,它拿着的不只是应季美味,还能带来一份你意想不到的心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