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教父”栗宪庭的独到见解:艺术,生活的余裕之作!

书法艺坛 2024-06-28 10:20:14

艺术,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常被赋予了超越现实的崇高意义。然而,栗宪庭这位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教父"的大家,却以一种近乎颠覆传统观念的方式,提出了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艺术,或许在最严格的意义上,是社会中的"无用之用",是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精神追求。

栗宪庭的这一观点,并非无的放矢。他引用了恩格斯的话,指出对于一个饥饿的人来说,即便是最美妙的小提琴乐曲,也显得毫无意义。这似乎在告诉我们,艺术的价值,往往是建立在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是无关紧要的。正如栗宪庭所言,艺术是"吃饱了撑的",这里的"撑",并非贬义,而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艺术,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正如有人所言,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责任,常常让人们无暇顾及艺术。房贷、车贷、老人的赡养、孩子的教育……这些现实的问题,让人们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日常的生计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似乎显得有些遥不可及。但正是这种"遥不可及",让艺术显得更加珍贵和必要。艺术,是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精神慰藉和情感寄托的方式。它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时,能够找到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

栗宪庭的这番话,深刻地揭示了艺术与人类精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他强调,如果我们不想成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就必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艺术上的享受。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共鸣。他提倡人们应该摒弃那些陈旧的、固有的对艺术的认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触和欣赏艺术。艺术是流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感知模式,引领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向前发展。栗宪庭还指出,许多人认为自己能够理解艺术,但实际上,真正的理解并不容易。我们可能能够识别出画面中的一个瓶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真正理解了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艺术是一种深层次的交流,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思考。

他通过印象派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艺术的发展和变化。印象派在诞生之初,甚至在欧洲都遭到了广泛的质疑和排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印象派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成为了伟大的艺术流派。当印象派传入中国,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人们对它的欣赏和理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栗宪庭通过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艺术是不断发展的,艺术家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对于大众来说,理解和欣赏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认知和观念。

栗宪庭先生的直白表述,实际上是对人类需求层次的一种生动诠释。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吃"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第一步,而"艺术"则是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的表现。这种观点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当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我们才能够自由地追求艺术和精神上的富足。正如一些网友所言,艺术的价值并非实用性所能衡量。艺术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提升我们的情感体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塑造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我们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独特追求。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人,他们即便物质条件充裕,也未必能够体会到艺术的美妙和精神的富足。这些人可能被贪婪和不满足所困扰,永远在追求更多,却忘记了欣赏和体验生活中的美好。他们的"饥饿"并非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空虚和不满足。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艺术和精神追求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它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和追求。我们需要学会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不忘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