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问刘伯温:朱元璋登基前会先杀哪个人?刘伯温说了3个字

微笑蜻蜓 2025-02-23 08:36:35

在成功消灭了诸多势力,并且把元朝势力彻底赶出中原地区之后,大家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朱元璋为什么到这个时候仍旧没有称帝呢?要知道,他已经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绩,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将元朝这个曾经统治中原的强大势力都给驱逐出去了,可他却迟迟未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这其中究竟是有着怎样的缘由呢?

那时,向来喜欢探听各种消息、心思颇为八卦的李善长,一脸疑惑地向有着“神算子”之称的刘伯温询问道:“你看啊,这老朱到现在都还没有称帝呢,他到底是在顾虑些什么?而且,依你看,他最终会拿谁开刀,通过杀掉谁来为自己称帝之路扫除障碍、开辟道路呢?”

刘伯温在听完相关的事情之后,不慌不忙、慢悠悠地说出了三个字。而李善长呢,一听到刘伯温说出的这三个字,立马就领会了其中的意思,瞬间就明白了刘伯温所表达的含义。

那么,大家可能会好奇,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居然拥有能够阻止朱元璋称帝的能力呢?他是不是特别厉害?

起于布衣

朱元璋的一生着实是充满艰辛。从他呱呱坠地那刻起,一直到后来受到朋友汤和的邀请去参军,在这长长的一段时间当中呢,他几乎就没能够痛痛快快地吃上几顿饱饭。可以想象一下,那日子过得得多艰难呐,常常都是饿着肚子,为了生存苦苦挣扎呢。

每天的情况要么是吃完了上一顿就没有下一顿可吃,只能饿着;要么就是一整天都要忍受饥饿的煎熬,吃不上一点东西。

在情况最为糟糕的时刻,朱元璋的境遇那可真是凄惨无比。他虚弱地躺在路边,已经饿得奄奄一息,几乎就要被饿死了。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幸好遇到了一位善良的老妇人。这位老妇人看他可怜,便给了他一口吃的。就靠着这一口救命的食物,朱元璋才总算从死亡的边缘被拉了回来,捡回了一条命呢。

当然啦,要是说起最幸福的时刻,那无疑就是在寺庙里的那段时光了呢。在寺庙当中,仿佛有一种别样的宁静与祥和,能让人的内心也跟着沉静下来,全身心地去感受那种独特的氛围,真的是特别幸福的体验。

在那个时候,每一天下来呢,确实是会感觉有点累的。不过呢,在吃的这方面,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短缺的情况哦,基本上还是能够满足日常所需的呢。

然而世事难料啊,天公不作美,这地方偏偏遭遇了旱灾和虫灾。旱灾使得庄稼严重缺水,大片大片的农作物都枯萎了,收成锐减。而那虫灾更是雪上加霜,无数的害虫肆虐田间,把仅存的一些庄稼也啃食得不成样子。如此一来,农民们辛苦劳作一年,本指望靠着地里的收成能有个不错的收入,可这下全泡汤了,收入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就如同经历了一场滑铁卢之战般惨重。农民收入锐减,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自然也就没什么余力再像往常一样给寺庙供奉粮食等物资了。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庙原本依赖农民供奉得以维持的粮食储备也越来越少,渐渐地,都快要面临断粮的困境啦。

就这样,住持做出了安排,让寺庙里的众僧都出去化缘要饭了。为啥要这么做呢?其实是有原因的。要是不这样的话,很可能朱元璋就会一直在这寺庙里待下去了,说不定得待上一辈子呢。

好在当时汤和目光敏锐,及时察觉到了朱元璋这个难得的人才。就是在这样的机缘之下,朱元璋便投身军旅,开启了他的参军生涯呢。

您瞧这朱元璋啊,那可真称得上是天选之人呐。他呢,压根就没进过学堂,没什么文化知识。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到打起仗来,那可真是既有勇气又有谋略呢,表现得相当出色。

你知道吗?朱元璋进入军队的时间可是比汤和要晚一些呢。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朱元璋的军职居然就超过了汤和。他这天赋真的是厉害得不得了,简直可以说是逆天了,遇到这种情况,都不知道该去哪里说理才好。

在那之后,起义军的队伍不断发展,规模是越来越壮大了。而且呢,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难得的机遇。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老朱凭借着自身的能力以及各种有利因素,成功地在起义军中脱颖而出,最终当上了起义军的老大呢。

在那个时候,全国的范围里面接连不断地有好多起义军当中的厉害人物冒了出来呢。就说张士诚,还有陈友谅等等这些人吧,他们可都不是一般角色哦。要是比较一下各方的实力的话,朱元璋和他们比起来,那还真的是要稍逊一筹呢,实力确实是比不上他们。

即便成功击败了那群起义军当中的强者,可别忘了,摆在面前的还有最后一个对手,那便是元朝。要知道,在当时的局势下,起义军这边已经存在诸多实力强劲的人物,然而将他们打败也只是过程中的一步,因为元朝作为统治势力,依旧是需要去面对和战胜的最终目标呢。

要知道,就算是被视为天选之人,那在前行的道路上也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一路走来,着实是经历了诸多不易呢。

在诸多起义军的强者当中,对朱元璋而言,最难去应对的那可就是陈友谅啦。

倘若咱们不把目光聚焦在最终结局上,而是着眼于双方的整体实力来考量的话,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朱元璋似乎不太可能打得过陈友谅。为啥会这么觉得呢?因为陈友谅那可真是要啥有啥,各方面的条件都相当优越。相较而言,朱元璋要是没有那种所谓“天选之子”般的运气和特质的话,还真的是很难在与陈友谅的对抗中占据上风,确实不太容易打得过人家呢。

要知道,陈友谅手底下那也是有不少能人的。不过呢,要是和朱元璋手底下的能人相比的话,就不得不说还是稍微差了那么一点儿啦。在双方对比的情况下,陈友谅唯一能算得上有点优势的地方呢,也就是他手底下的人在数量上要比朱元璋那边多一些罢了。

在张士诚被覆灭之后,接下来便迎来了朱元璋和陈友谅这两位堪称真男人之间的激烈对决啦。当时的局势就是如此,随着张士诚势力的倒下,舞台上就剩下朱元璋和陈友谅这两大强劲对手,他们之间的这场较量那可是备受瞩目,也注定会是一场惊心动魄、关乎天下归属的对决呢。

在两人展开战斗之后,可真的是把朱元璋给郁闷得够呛呢。那情况,就好像一团乌云突然笼罩在朱元璋头上,让他心里别提多憋闷啦,满心都是无奈和烦躁,总之就是被这两人开战后的状况弄得郁闷极了。

那陈友谅可着实不好对付。想当初,他俩刚开始有一些小摩擦、小冲突的时候,朱元璋在和他的周旋当中,那是完全占不到一点儿便宜的。哪怕就是想从陈友谅那儿偷偷弄来个仨瓜俩枣的,都得费好大的劲儿呢,这情况可把朱元璋给郁闷坏了。

然而,随着双方之间的交战变得越发频繁起来,在对对手有了彻彻底底的了解之后,朱元璋手底下的那些谋士们便正式开启了发力的模式。

在经历了数次成功击败陈友谅的战斗之后,最终,双方的决战在鄱阳湖拉开了帷幕。此前的几次交锋中,都以陈友谅的失败而告终,而这一次,双方将在鄱阳湖这片水域展开一场规模宏大、至关重要的大决战,这场决战也成为了双方争斗历程中的关键一役。

在这场战役当中,要是陈友谅最终失败了的话,那么所代表的意思就是,他将会彻底丧失掉和朱元璋去争夺这天下的资格啦。

朱元璋怎么也没想到,在这一场战斗当中,陈友谅那可是遭遇了惨败,最后灰溜溜地败逃回去了。但更让人大感意外的是,陈友谅本人居然就在这场战斗里面丢掉了性命。这对于朱元璋来说,可真算得上是一个意料之外的大收获呢。

小明王韩林儿

陈友谅离世之后,那情形就如同参天大树在一瞬间轰然倒下一般。要知道,之前陈友谅就好比是众人所围绕的核心、是那个领头的老大。可如今他这一死,没了主心骨,那些原本追随他的人呢,就如同猢狲没了大树依靠,全都各自散去啦,整个局面一下子就变得松散开来了。

在那之后呢,靠着陈友谅的一些旧部给予的扶持,陈友谅的儿子得以继承了他父亲原本的位置。不过,这个时候他们所拥有的实力可就大不如前啦,简直就和刚刚起义那会差不多,非常弱小。面对这样的情况,朱元璋可没放过这个机会,直接率领着大军气势汹汹地压了过来。就这么一下子,陈友谅所剩下的那些势力根本就抵挡不住,很快就被朱元璋给全部消灭掉了。

在成功解决掉一系列竞争对手之后,朱元璋所率领的部将们便将进攻的矛头毅然对准了位于北方的元朝政府。

我们必须得承认,元朝在历史上那可是相当厉害的呢。特别是他们的蒙古铁骑,那可真是威名远扬。这蒙古铁骑所到的地方,几乎都看不到有生命存在的迹象啦,可见其战斗力之强悍。曾经还有这样的诗句描述过呢,诗里说:“威风凛凛铁盔甲,驰骋江山谁可挡?”就从这句诗里,也能多少感受到当时蒙古铁骑那种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气势。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势力在国家实现统一之后,便呈现出堕落的态势,这和历史上大清帝国的八旗军所经历的情形极为相似。在国家统一之前,或许他们还能保持着一定的活力或者积极进取的状态,可一旦国家统一局面形成,他们就渐渐失去了曾经的那种精气神,开始走向堕落,就如同大清帝国的八旗军在清朝建立、国家相对稳定统一之后,逐渐变得懈怠、腐化,战斗力也大幅下降,不再有往昔的雄风那般。

瞧,朱元璋率领着充满锐气的新军,与那些经验老道的旧军展开了对抗。在双方的较量过程中,朱元璋充分发挥新军的优势,凭借着这股锐气,成功地应对了旧军凭借老练所带来的种种挑战,最终有效地挫败了旧军,让旧军未能在这场对抗中占到上风。

要知道,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后来被推翻了。在此之后呢,元朝的势力就向北撤回去了,撤回到了他们曾经的故乡所在之处。而经过这么一番变动,也就形成了后来所说的北元啦。

在成功把元朝势力驱逐出去之后,朱元璋所率领的势力已然发展到几乎快要统一全国的程度了。从正常的发展进程来讲,这个时候他就应当称帝,进而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国家了。毕竟,一个国家怎么能一天没有君主来统领呢,这也是常理。

然而,令人感到十分疑惑的情况出现了,朱元璋竟然一直拖着没有出发。看他那样子,仿佛是心里有着某些顾虑似的。这可就奇怪了,要知道朱元璋那可是相当有威严的人物,大家都觉得他就如同“活阎王”一般,可这会儿居然迟迟不动身,难道说还存在能让他有所惧怕的人吗?

在这种情况下,李善长察觉到了相关事宜,随后,他便动身去找刘伯温询问情况了。

刘伯温在听到相关话语之后,神色显得十分淡定,随后不慌不忙地开口说道:“小明王。”那这“小明王”究竟是谁呢?

大家知道“小明王”吧,他叫韩林儿,是之前起义军首领韩山童的儿子呢。他们这一家人,算得上是最早起来搞起义的那一支队伍啦。

在元朝末年的时候,整个社会的局势是越来越混乱了。各方矛盾不断激化,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到处都是动荡不安的景象。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之下呢,很多人心里就渐渐萌生了起义的念头,想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现状,争取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通常情况下,起义军往往容易被众人视作匪寇呢。在这种情形下,韩山童就琢磨出了一个能让自己行事名正言顺的法子。他宣称自己乃是宋朝皇室的后裔,接着就打出了要为自家那些先辈们报仇雪恨的旗号,一心想着要重新铸就大宋曾经的荣光。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有很多人看到了相关的情形之后,便一个接一个地积极行动起来,纷纷给予响应。

有这样一种情况,有些人想要给某些事情增添一点真实性的色彩,于是便声称某个人是宋徽宗的第八代孙子。可实际上呢,经过史学家们认真细致地研究发现,韩山童这一家人,似乎和宋朝皇室压根就不存在什么亲属关系呢。

他们会那样去说,其实主要就两个目的呢。一方面呢,就是单纯想找个借口罢了,给自己的某些行为或者说法找个看似说得过去的由头。而另一方面呢,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想着通过这样的说辞来吸引大家,把大家都吸引过来,让大家去充当炮灰呢,这可真不是什么好心思。

韩山童心里明白,要是对外宣称自己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平民出身,那肯定没多少人愿意追随他的。为啥呢?因为古人可十分看重家庭背景呢。在古人的观念里,总觉得只有那种有着不错家庭背景的人,才让人感觉靠得住。可实际上呢,往往就是这类看似有着靠谱家庭背景的人,反倒不那么可靠。

在当时的情形下,韩山童等人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成功地组建起了一支颇具规模的军队。当这支军队出现之后,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情况,都纷纷选择前来响应,积极投身其中。而在这些响应的人里面,就有郭子兴这位比较知名的人物。

在郭子兴离去之后,就轮到朱元璋接手统领大局了。而这个时候呢,朱元璋依旧是高举着韩山童的名号,带着队伍四处去征战沙场。

很遗憾的是,韩山童他们才刚刚把起义军组建好,结果呢,县令就带着部队过来了,对着他们就是一顿猛揍。在这场激烈的战斗当中,韩山童不幸阵亡了,这也使得他们刚组建起的起义军遭受了沉重打击呢。

在韩山童离世之后,其儿子韩林儿便被众人扶持起来,坐上了起义军首领的这一位置。

在那之后,他们成功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呢,并且给这个政权定的国号是宋。这时候可能就有人会疑惑啦,既然国号是宋,那为啥韩林儿被称作小明王,而不是按照国号叫小宋王?

韩山童之前曾自称是明王,那按照常理呢,到了他儿子这儿,自然就得加上一个“小”字啦,这么做呢,就是为了表达对先人的那份敬佩之情。

不弑君的活阎王

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实际上朱元璋等人就等同于韩林儿手底下的部将呢。

话说这个韩林儿呢,年龄还很小,本身并没有多少突出的能耐。在当时那个情况下,朝中的重要权力其实都是被后来担任丞相一职的刘福通给把控着的呢。

这一群人啊,其实都没什么特别厉害的能耐,要是跟朱元璋相比的话,那可真是差得老远老远啦。那么大家可能就会奇怪了,既然他们本事不大,为啥朱元璋还会跟着他们呢?

说到底啊,其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名正言顺。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吧,首先得把自己的那些敌人们给解决得差不多了,之后呢,再转过头来处理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乍一看上去怎么和后来老蒋所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极为相似呢。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的哦。

不管怎么说,在当时那个时候呢,韩宋他们内部就算是乱得一塌糊涂,可这实际上和朱元璋真没多大的关联呢。只要韩宋他们不至于灭亡,那朱元璋就能够安安心心地去四处征战,而且不会受到什么限制哦。所以在那个阶段呢,最为关键的事情就是要把所有的外敌都给打败喽。

话说回来,只要韩林儿一直活着,朱元璋想要名正言顺地登基称帝那可就难喽。毕竟有韩林儿在,这事儿就总感觉不太顺理成章呢。大家也都知道朱元璋的性格,那可是很有想法和决断力的。所以呢,不禁让人琢磨,他难道就从来没动过除掉韩林儿的念头吗?

韩林儿最后的死因一直备受争议,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派人把他给杀害了。但关于这件事具体的细节,那可真是众说纷纭,每个人说的都不太一样呢。

然而,也存在这样一种说法,说是韩林儿在乘船的时候,由于自己一时疏忽大意,结果导致船只发生了倾覆,而他本人也不幸在这次船翻事故当中被淹死了。

在当时那种具体情形之下,朱元璋着实是不可以杀掉韩林儿的。而且呢,刘伯温在那时也明确地给出了之所以不能杀韩林儿的相关缘由呢。

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韩林儿有着特殊的身份地位,从某种层面来讲,他可算是有着类似君主一般的象征意义呢。而如果把韩林儿给杀了,这在道义层面上可就等同于犯下了弑君这样严重的罪行。朱元璋呢,那可是很在意自己的名声的,对于这样一个会被人唾弃、背负上极大恶名的事情,他肯定是不愿意去做的,也绝对不想因此而在历史上留下这么一个糟糕的名声。

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不就只是杀了曾经的上司罢了,这好像对能不能当上皇帝并没有什么太大影响呢。

要知道,古人向来是很爱惜自身名声的。这其中,那些身为皇帝的人就更是如此啦。毕竟呢,皇帝想要让子民们更加顺服地接受管理,有个好名声可是相当重要的呢。只有拥有好名声,在治理国家、统领百姓的时候,才更容易让大家心服口服。

倘若所有人都知晓新皇是靠着弑君这种手段才登上皇位的,那么大家心里恐怕就会琢磨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谁把新皇给杀了,谁就能当上皇帝?要是这样的话,那整个局面岂不是要变得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可言啦?

即便不存在有人去刺杀朱元璋这一情况,可一旦不少人知晓其首领已经被杀掉了,那么这些人便会掉转方向,转而对朱元璋发起进攻。

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的话,韩林儿很有可能是由于自身的疏忽而导致身亡的。朱元璋呢,虽说在很多人眼中是比较残暴的,但不得不说,他在某些时候脑子还是相当清醒的,并非完全糊涂行事呢。

有一种说法是,在当初的时候,朱元璋对于某件事情心里一直拿不准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决定才好。后来,他就想到了足智多谋的刘伯温,觉得刘伯温见多识广、智谋过人,或许能给自己一些好的建议呢。于是,朱元璋就去询问刘伯温的看法,在听了刘伯温的一番分析和见解之后,这才最终做出了相应的决定。

刘伯温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那可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堪称是朱元璋身边的一大智囊呢。在朱元璋心里,刘伯温就如同汉代刘邦身边的张良一般,有着非凡的智慧和谋略,是能在关键时刻出谋划策、助力自己成就大业的关键人物。而且呢,在朱元璋看来,刘伯温可要比李善长厉害得多啦,刘伯温的本事、谋略等各方面,在朱元璋眼中那都是更胜一筹的呢。

在韩林儿离世后的第二年,朱元璋正式登基称帝,由此建立起了大明王朝。这可是意义非凡的时刻,意味着一个新的王朝就此开启,而这一天也终于带着无上的荣光,被载入了史册之中,成为了历史长河里极为重要的一笔呢。

一开始的时候,就只有一个碗,至于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的结局,那可就随便大家去猜测啦,谁也说不准呢。

大家都爱戏称朱元璋为“活阎王”呢,不过呢,要是仔细去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在前期的时候,朱元璋实际上已经算是相当仁慈的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