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被困山顶,清军派出饿狗试探,陈玉成:把狗喂饱就能活下来

墨渡有熊心 2024-12-21 09:00:50

1862年,陈玉成被清军将领多隆阿围困在山上,太平军已经整整50多天没东西吃,士兵精神恍惚,眼看着粮草即将耗尽。

就在这个绝望的时刻,一只狗从山下跑上来。

陈玉成却决定让士兵把为数不多的粮食给这只狗吃,士兵都感到不可思议,这个举动却救了众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清朝腐朽无能 太平军揭竿起义

清朝末年,国力衰微,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民变频发。

八国联军一来,清军节节败退,朝廷威严扫地,百姓苦不堪言。

太平天国揭竿而起,农民扛起锄头变刀枪,直指京城,让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坐立不安。

太平天国的巅峰战力,毫无疑问是在太平军组建初期。

翼王石达开以其勇猛无敌的气势,成为太平军的中流砥柱。

不仅如此,其他将领也个个骁勇善战,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特长,形成强大的战斗合力。

曾国藩这位晚清的名臣,也曾有过狼狈的时候。

想当年,他领着湘军南征北战,不料在对抗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时,陷入苦战。

石达开的部队勇猛如虎,曾国藩一度被逼得节节败退,就在曾国藩几乎要认命的时候,幸亏援军赶到,让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得以喘息。

太平军虽然战力强悍,但在辉煌的背后,他们同样存在不少局限。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平军内部的矛盾逐渐显露,尤其是在指挥体系和战略决策上,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天京事变便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内部的权力斗争让太平军的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士气也随之下降。

原本团结一致的队伍,因权力和利益的争夺,开始出现分裂,导致战斗力大打折扣。太平军在天京逐渐变得保守,面对湘军的围堵,形势愈发严峻。

杨秀清被杀,他突然陨落让许多士兵感到无比震惊和悲痛。

石达开意识到形势严峻,决定率领大队人马离开天京。

太平军的实力逐渐大打折扣,关键时刻,洪秀全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位将领。

陈玉成和李秀成都是在战斗中历练出来的,指挥能力出众,深得士兵们的信任。

后人提起太平天国的灭亡,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不够团结,缺乏统一的政治纲领。这支队伍,虽然一度声势浩大,士兵们士气高昂,却因为内部的分歧和政治上的模糊不清,逐渐失去凝聚力。

说起太平天国,人们总会提起石达开,他的英勇和智谋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咱们也不能忽视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两位将领,虽然有人议论他们的实力不及石达开,可他们对太平天国的贡献,那是有目共睹,不容小觑。

后起之秀陈玉成 斩杀李续宾

陈玉成和李秀成打败敌将李续宾,士气高涨,随后他们决定大举进攻武汉。

这座城市对于太平军来说至关重要,掌握武汉意味着可以进一步扩展势力,打击清军。

然而,两位将领原本计划好在武汉汇合,形成合力,然而由于信息传递不畅和战斗节奏失控,导致部队错过最佳会合时机。

此时,武汉的局势变得复杂,湘军增援力量不断增加。

双方开战的号角即将吹响,气氛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他焦急地等待着援军的到来,可援军迟迟不见踪影。

更要命的是,安庆那边也传来告急的消息,形势危急。

连续多日等待,让陈玉成的心情变得愈发焦急。安庆战事紧迫,每一刻的延误都可能意味着战局的不利转变。

陈玉成决定不再等待,他率领手下的兵马向安庆进发,准备给予那里的太平军以支援。

陈玉成心里清楚,手底下的兵力跟清军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这仗,得用脑子打。

陈玉成立马修书一封,向洪秀全求援,希望能从天京调来援兵,给安庆解围。

不料,洪秀全的援军却迟迟未到,反而清军的援军先一步赶到战场。清军数量惊人,士兵个个装备精良。

战斗一触即发,太平军虽然士气高昂,但面对数量庞大的清军,局势迅速变得不利。

战斗中,太平军的阵型被打乱,难以抵挡清军的猛烈攻势,太平军不得不选择撤离,迅速退回桐城。

被围困两个月 一只狗打破僵局

陈玉成带着部队边打边退,他的部队被冲散,陈玉成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在战场上,一旦与主力部队失散,危险重重。

听闻大部队已经撤离桐城,陈玉成心中一紧,意识到局势的紧迫。他迅速做出决定,率领剩余的部队赶往桐城,与大部队汇合。

却没想到迎面遇上清军的多隆阿,陈玉成他知道,若是继续硬拼,后果将不堪设想。陈玉成不得不选择退路,最终被逼到岱鳌山。

陈玉成如今手中的部队仅剩下百来人,面对多隆阿率领的几千兵马的围追堵截,形势显得十分危急。

他们不得不一路撤离,每走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在多隆阿的猛烈追击下,陈玉成和他的部队疲于奔命,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岱鳌山山势陡峭,不时还有石头从山顶滚落。不过这地方,对于战略防守来说,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

陈玉成站在山头,看着山下清军的阵势,他立刻下令,让所有人把那些重石推下山去。

随着一声令下,巨石如同山洪暴发一般,轰鸣着滚下山坡,直冲清军而去,一时间死伤无数。

清军虽然人多势众,却不敢轻易进攻,只是围困多日,保持着一种静默的压迫感。陈玉成知道清军的意图——他们要打一场消耗战。

古代打仗,粮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到军队的生死存亡。陈玉成的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粮草短缺让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

他知道,清军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想要通过长时间围困,耗尽他们的粮食和士气,不战而屈人之兵。

清军这次是铁了心要把陈玉成困死在岱鳌山上,他们全面把守,围得水泄不通,连只鸟都飞不出去。

陈玉成和士兵粮食所剩无几,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粮食却越来越少。

再过数日,如果情况没有改变,陈玉成和他的部队可能就会因为饥饿失去战斗力,甚至饿死。

这对于多隆阿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他或许就能不战而胜,轻松地拿下这场战斗。

陈玉成下达命令:所有人,不准先吃携带的干粮,先吃野菜,士兵开始四处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陈玉成知道,干粮有限,必须留到最关键的时刻。

陈玉成和众人在困境中熬过了漫长的40多天,就在士兵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突然,一只狗从山下跑来,闯入了他们的视线。

士兵们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这只狗的出现,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顿食物那么简单,更是绝境中的慰藉。

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陈玉成下达了一个让士兵们颇感意外的命令:不准杀狗,不仅如此,还要把剩余的食物分给狗吃。

在这个节骨眼上,每一份食物都格外珍贵,但陈玉成心里有他的打算。

士兵心想,就算不杀这只狗,也不至于用仅剩的食物去喂它吧?

尽管心中不理解,士兵还是按照陈玉成的吩咐照做,士兵都信任陈玉成的判断。

这只狗真是饿坏了,把士兵省吃俭用留下的食物都给吃个精光。

吃饱喝足之后,这只狗竟然摇头晃脑下山了。

陈玉成看到这一幕,内心狂喜,看到了一线生机。

多隆阿看到这只狗鼓着肚皮,摇摇晃晃地下了山,心中顿时怒火中烧,一刀砍死了狗,然后迅速取出狗肚子里的食物检查。

此刻,多隆阿十分沮丧。那只狗是他故意饿了几天,放到山上来试探太平军的反应。

如果狗被吃掉,就说明太平军的粮食短缺,士兵已经到了忍饥挨饿的地步;但如果狗不仅没被吃掉,甚至还吃了太平军的食物,那说明他们的粮草相对充足。

狗的表现让他意识到,太平军的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他不得不重新考虑接下来的战略。

英王陈玉成 年轻有为 成稳老练

陈玉成在岱鳌山的持久战中活了下来,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引领部队渡过难关。

而多隆阿却被外界耻笑,人们议论纷纷,说他的战术过于保守,缺乏变通。

其实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将领的智慧和才能往往能决定战局的走向。

陈玉成名号英王,听起来威风凛凛,实际上只是个26岁的青年。

在岱鳌山被困多日,面对清军用狗做诱饵的计谋,他不仅没有上当,反而一眼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这份老练和沉稳,让人不得不佩服。

太平天国虽然轰轰烈烈,最后却被湘军打败,落下帷幕。

但清朝政府的日子也不好过,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对内,清朝政府鱼肉百姓,苛捐杂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对外,面对列强的侵略,却软弱无力,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老百姓的怨气越积越深,民心渐失。

一旦失去民心,大清朝的江山社稷,就像是被白蚁蛀空的堤坝,随时都可能崩塌。

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都在说,这清朝政府的气数已尽,灭亡的日子,怕是不远了。

参考资料

《国防》:《陈玉成巧退清兵》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论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柱——英王陈玉成

0 阅读: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