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说现在的高考作文,那叫一个愁。家长愁,老师愁,学生更愁。明明是语文考试,结果考成了八股文大赛,这到底是为啥?

就拿现在不少学校教的作文来说,那个套路啊,简直能出一本《高考作文公式大全》。开头是什么排比,中间是什么分论点,结尾是什么升华,一套下来,感觉不是在写,而是在组装零件。老师们也很无奈,毕竟“高考指挥棒”在那儿杵着,谁敢不听?但问题就出在这儿,一味迎合高考,反而把写作本身给忘了。你说,写作的目的是啥?不应该是表达自己吗?可现在孩子们写的作文,一个个都像复制粘贴出来的,千篇一律,毫无生气。他们还没搞清楚“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干什么”,就被迫开始“为赋新词强说愁”,硬生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塞进高考作文的模子里。更扎心的是,不少老师自己可能都没啥写作热情,更别提指导学生了。他们可能也就是从网上扒拉点范文,然后对着学生一顿分析,什么“中心思想”、“写作技巧”,讲得头头是道,但实际上,根本没触及到写作的本质。这就像教人游泳,自己不下水,光在岸上比划,能教会个啥?孩子们呢,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们本来就没啥文化立场和思考能力,结果还被“高考要求”给绑架了,只能硬着头皮编故事,凑字数。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不信,更别说打动人了。这哪是在写作啊,这简直就是在制造文字垃圾。说白了,写作这事儿,是扬长避短的,是展示自己优势的。优秀的孩子,他们最不缺的就是想法,就是对世界的独特看法。让他们写那些空洞的道理,简直是对他们的侮辱。尼采都说了,“论证是一种颓废的艺术”,让孩子们把宝贵的青春浪费在论证上,实在是太可惜了。

现在这个写作困境,已经形成惯性了。多少名师,也在煞有介事地教学生写“议论文”。但咱们得清醒点:高考语文考的是“写作”,是“写一篇”,没说是必须写“议论文”。北京卷虽然有“记叙文”“议论文”二选一,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妥协。真心希望孩子们能多写点记叙文,写点自己真实的故事。别忘了,高中语文学习,官方认可的文体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那些所谓的议论文,说白了就是“议论性散文”。关键是,写作最忌讳的就是“为写而写”。你肚子里没东西,硬憋出来,那肯定不好。说到底,文化教育不能反文化。咱们汉语文化的根在哪儿?我觉得《论语》就是个宝藏,里面藏着咱们的思想根基和思维方式。北京卷重视对《论语》的考查,我觉得这是很有远见的,是对咱们自己文化的尊重。老师和同学们,在这方面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仅从高考作文这件事儿上,就能看出一些问题。我们是不是太过于追求标准化,太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我们是不是把教育搞得太功利,而忘了育人的初心?与普遍认知不同,写作不应该是一种负担,而应该是一种乐趣,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高考压力”时,是否忽略了我们自己也在推波助澜?哎,高考作文这事儿,真是一言难尽。但愿有一天,孩子们能真正爱上写作,写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八股文。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