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说到日本突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这事儿,不少人都觉得日本是脑子发热了。你想啊,谁会没事去找当时全球最厉害的工业大国——美国的麻烦呢?这简直就像是在挑战一个巨人,不是被逼急了,谁会干这种事儿?
其实,这种看法挺片面的。虽然近代时候,日本军国主义确实表现得有些疯狂过头,但他们可不是傻子。要不,他们也不可能跟苏联签下那份合约。
1941年的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悄悄攻打珍珠港,这事儿吧,真不是他们疯了,而是没办法中的一场豪赌。
说实话,对那时候的日本来说,挑起太平洋战争,突袭珍珠港,简直就是他们想赢的最后一搏了,这简直就是走投无路时的拼命一赌。
为啥日本会对珍珠港动手?又为啥说这是他们没办法的办法呢?咱们今天就来唠唠这事儿,说说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那些事儿。当时的情况,日本面临着不少难题。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空间,他们得找条出路。偷袭珍珠港,看起来就像是他们选的那条路。为啥这么说呢?其实背后有不少原因。一方面,日本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当时的国际环境对他们并不友好。另一方面,资源短缺也让他们头疼不已,得想办法解决。这样一来二去,偷袭珍珠港就成了他们看起来可行的选择。当然啦,说这是无奈之下的选择,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当时的日本也是被逼到了墙角,才做出了这个决定。他们心里也清楚,这一步走出去,后果可能会很严重。但没办法,形势比人强,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所以,为啥日本要偷袭珍珠港?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能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站稳脚跟。而这,也就是他们为啥会说这是无奈之下的选择的原因了。
【02】
1941年12月7日一大早,天还没亮,夏威夷那边的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正处在周末的悠闲时光,美军士兵们还在梦乡里呢。他们压根儿没想过,一场说来就来的空袭,马上就要降临到他们头上。
那天一大早,六艘航母上率先升空的183架战机,直奔胡瓦岛上的珍珠港。夏威夷时间正好是7点53分,它们发出了“攻击成功”的暗号,就是说的“虎、虎、虎”。
接着,又有168架飞机发起了第二轮攻击,它们对着美军港口里的太平洋舰队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场面十分疯狂。
美军压根儿没防备,结果日军战机突然来袭,把他们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大得吓人。当时世界上最牛的12艘战列舰,在轰炸里被搞得破破烂烂,两千四百多个士兵丢了命,美国太平洋舰队也是元气大伤。
日军那边呢,飞机只掉了29架,飞行员少了55人,还有几艘小潜艇也没了,但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场大胜。这么一来,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突然就占了上风,手里还紧握着制海权,这可是个大便宜。
那时候的美国,是全球最厉害的国家,工业实力超群,无人能敌。不论是军事实力还是人力资源,都远远超过了日本,日本根本没法比。
就算纳粹德国再怎么嚣张跋扈,它也不敢小瞧美国。对于美国支援英国这事儿,德国心里头不乐意,但也只能嘴上说说,根本不敢真的跟美国挑起战争。
日本已经深深陷入了跟中国的战争纠葛里,怎么还敢跟美国对着干呢?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走到了哪一步?
【03】
说白了,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说白了就是他们兜里没钱了,家里也没资源了。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军队开始全面攻打中国。那会儿,日军大肆进攻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土地大片沦陷,老百姓也跟着遭了大罪,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被卷进了残酷的战争里。
不过日本方面也感到意外,他们起初的打算仅是谋求华北地区的自治,却未曾料到在上海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淞沪大战。
后来,国民政府一连失去了南京和武汉,可蒋介石却死活不肯认输,硬是把首都搬到了重庆,铁了心要跟日本继续干下去。
战争拼的就是经济实力,日本当然也没能幸免。从七七事变那刻起,上百万的日本陆军踏入中国领土,这一路他们得消耗多少物资和钱财啊。外汇、钢铁、石油、橡胶这些战略资源,在日本那边就跟流水一样哗哗地往外流。
特别是石油这东西,不管是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坦克,还是海上航行的舰艇和航母,统统都离不开它。可日本呢,偏偏自己就不产石油,大多得靠从美国买进来。这样一来,大量的外汇和黄金就像流水一样不断往外淌。
从1937年起,一直到1939年,日本把家底都快掏空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国家钱包也几乎见了底。
这也是日本在39年后无法再继续发动进攻的关键因素,说白了,进攻就得消耗大堆物资,而那时候的日军,这些东西已经拿不出来了。
要是就这么一直拖着,日本可能还能靠抢中国的物资和人力撑一阵子,但到了1940年,美国不给日本供货了,来了个禁运。
【03、道义禁运】
战争刚打响那会儿,美国心里头打着靠战争捞好处的算盘,所以跟日本的生意照做不误,继续给日本送去大堆的军需品和民用物资。
日军在中国大肆杀害无辜平民的行径曝光后,立马引起了全球人道主义力量的强烈反响,遭到了众多和平爱好者的坚决抵制。
1938年6月份,有个大事儿就是日军炸了广州。这事儿闹得挺大,中国在美国的大使王正廷坐不住了,他给美国递了个文件,里头就是说,希望美国能从人道的角度出发,出手拦一拦日军。
这份文件成了美国对日本实施封锁的起点。没错,就是那份备忘录,它让美国对日本的东西开始不卖了。从那以后,日本想要从美国那边得到物资就难了。这就是美国对日本实施的禁运,一切都源于那份备忘录。
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残忍行为惹恼了美国大众,不少和平团体和普通老百姓都大声疾呼,要求美国政府及各大企业切断对日本的航空设备供应,还有其他一切战争必需品。
美国老百姓的想法那可是相当关键。听到美国大众的呼声后,美国政府就搞了个挺有名的人道主义限制出口行动。说白了,就是政府没下死命令,但跟那些生产厂家打了个招呼,让他们别往外卖了。
6月13号那天,美国管武器的头儿,就是军火管制局局长格林,他找了好些个美国做航空器材的大佬们聊了聊。他跟他们说了,得注意点,别把航空器材卖给那些乱杀平民的国家,说的就是日本。
这种所谓的“道德封锁”延续了好几年,美国官方其实并没有完全叫停跟日本的生意往来,但他们能动用自己的影响力,让国内的企业出于人道考虑,减少对日本的某些出口。
“道义禁运”虽不是硬性的规定,但它很关键,说明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态度有了大转弯,从原先的中立站边到了支持中国这边。
【禁运和绝望下的反扑】
这段封锁从1938年开始,一直拖到了1940年1月26日才结束,那时美国废除了重要的《日美商约》,意味着日美两国正式步入了没有正式协定的阶段。
这意味着美国已经完全不跟日本做贸易了,它们开始对日本采取超级严格的封锁手段,所有跟战争有关的货物和技术,一律都不让运过去了。
美国政府的禁运立场,让日本彻底认清现实,知道翻盘无望了。三年的战争拖拽下来,日本的国力和资源早已被掏空殆尽。
早在1939年那会儿,日本碰上了大灾荒,还闹起了抢米风波。老百姓每次买米只能限购2升,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也就勉强糊口。
现在美国把贸易的大门给紧紧关上了,这就意味着日本丢掉了他们最大的一个国外资源供应地。日本的石油啊、橡胶啊这些资源,很快就要用光了。到时候,日本那强大的联合舰队,也只能变成一堆破烂铁疙瘩了。
走投无路的日本决定豁出去了,日军高层琢磨出两个大胆方案,一个是往北边冲苏联,另一个则是往南闯,攻打美英在东南亚的地盘。东南亚那边,可都是美英两国的殖民地。
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陆地与海洋力量间的冲突。毕竟,要是往北走,海军就插不上手了,那时候,日本那点有限的资源,肯定得往陆军那边倒,海军肯定不乐意看到这个局面。
经过一番争斗后,陆军方面打算先尝试实施“北上”策略,打算跟苏联动手抢资源。可没想到的是,诺门罕那一仗,直接把日本陆军的胆子给打没了。虽然日军伤亡不算惨重,但跟苏军比起来,他们的火力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诺门罕战役的挫败标志着“北上”策略画上了句号,这下子,海军能动手搞他们自己的南下方案了。
【南下南下】
东南亚那块的英国、法国、荷兰殖民大佬们,这时候全都被欧战给缠得死死的,动弹不得。这对日本来说,搞定他们其实不算太难。真正的棘手货,其实是美国那边。
菲律宾那会儿还是美国的属地,尽管美国在菲律宾只驻扎了几千名士兵,但他们拥有一支实力不输日本联合舰队的太平洋海军舰队。
想要往南推进,关键是要掌握太平洋上的战略优势,而美军在太平洋的舰队力量强大,是个难以忽视的挑战。因此,他们就琢磨出了一个大胆的计策,那就是突袭珍珠港。
到了1940年那会儿,日本在二战要想打赢,希望真的是微乎其微了。
山本五十六心里头琢磨着,唯一的出路就是偷袭珍珠港,一口气端掉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之后嘛,一路往南推进,把东南亚全给占了。到时候,用东南亚的那些资源,跟美国死磕到底。
这是一场豪赌,日军把所有希望都押在了这一战上。赢了,天皇就能继续高坐宝座,享有荣耀;输了,国家破碎,百姓流离失所。
结果证明,日本军队这回可打错了算盘。他们偷袭珍珠港得手,一路往南推进到东南亚也挺顺利,但没想到,美国海军的三艘航母那会儿根本不在港里。
另外,日军压根儿没料到美国的火力会那么猛,就算他们干掉了三艘美国航母,但按照美军的工业生产水平,一旦全力开动,再造几艘航母根本不在话下。
全力运转的美国展现了惊人的工业实力,震撼了全世界。最终,美国靠着这股强大的工业生产力,把日军和纳粹德国都给压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