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学术与爱情的佳话,其中最为感人的莫过于两位终身未娶的先生:哲学家金岳霖与经济学泰斗陈岱孙。金岳霖因林徽因的一段爱情故事广为流传,而陈岱孙,这位备受赞誉的“清华男神”,同样因深藏心底的无法言说之情,选择了孑然一生。朱镕基曾赞他为“一代宗师”,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陈岱孙作出如此抉择?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陈岱孙
1900年陈岱孙诞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源自一个有着悠久官宦传统的家庭。陈家历代都有杰出的学者,陈岱孙的祖父和两位伯祖兄弟都曾在同一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头衔,这一罕见成就在当地流传为佳话。
作为家中的长孙,陈岱孙自小就备受期望。他在家族的私塾中接受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考虑到外交官外祖父的影响,陈家还特意聘请了外国老师为他授英语课,从而让他从小就开始接触并精通双语教育。
1919年,随着“五四运动”的激荡,陈岱孙深受爱国热情的感召,坚信经济强盛是国家富强的基石。从那时起,他将“经济救国”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陈岱孙在学术追求上倍加努力,以卓越的成绩结束了他在清华的学习生涯,并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赴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深造经济学。

陈岱孙
两年后他获得了学士学位,还荣获了美国大学生的最高荣誉——金钥匙奖。这一成就标志着他学术上的非凡才能。继续他的学术旅程,陈岱孙进入哈佛大学,度过了四年密集且充实的学习生活。
他的生活几乎围绕着图书馆展开,研读大量社会科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著作,没有假期,也无休息日。“这四年,我经历了一次生命中最为密集的学习期,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飞速的提升。”他回忆说。1926年陈岱孙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尽管留在美国前途似乎一片光明,陈岱孙却选择了归国,坚持自己“学成归国服务”的初心。他的导师虽多次挽留,但他坚定地返回了祖国。回国后,陈岱孙面临选择: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邀请他出任财政部长,而母校清华大学则邀请他回校担任教授。

1938年,陈岱孙从长沙赴昆明的途中
陈岱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自此与教书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长达七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在清华,陈岱孙以其考究的着装和独特的气质闻名。身高一米八几的他,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尽管他以严肃著称,被学生戏称为“铁青脸”,他的课却极受欢迎。为了能听到他的讲课,学生们必须提前抢占座位,特别是前几排常被女生占满。
陈岱孙的授课风格独树一帜,坚持将所有经济学术语译为中文,他认为这是反抗殖民地心态的一种方式。他的课堂上,从第一声上课铃响起,到最后一字落笔,恰到好处地与下课铃声同步,无一多余,无一缺失。学生们对他的评价极高,私底下他们赞叹他的仪表不凡,气质高雅,给人以崇高的敬意,仿佛是高山仰止,让人仰望而难以接近。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陈岱孙展现了无比的责任感和对民族危机的深刻感受。在国难当头之际,他毫不迟疑地放下了自己在清华园中的研究成果与珍贵资料,主动前往长沙及昆明,为清华大学及其师生的安全迁移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王蒂澂周培源
这一行动充满了风险与挑战,但陈岱孙义无反顾地担起了这一重担。在西南联大的岁月中,陈岱孙与众多同仁共同在昆明的一个老剧院内度过了苦难而充满挑战的日子。尽管面临物资匮乏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他们却依然坚守教育岗位,将教学与研究持续进行。
在战火频发的日子里,当空袭警报响起时,他们便会匆忙躲入防空洞,继续在昏暗的灯光下进行学术探讨。面对普遍的困境和生活的压力,陈岱孙被委以重任,负责管理和合理分配教职工急需的救援物资和资金,他的这一行为大大稳定了教师队伍的士气和生活。
随着抗战的胜利,陈岱孙作为首批返回清华园的教职工之一,领导了一场大规模的校园重建工作。在日军占领期间遭到破坏的校园里,他与团队一起清扫废墟,修复建筑,全力恢复学校的教学环境,以迎接广大师生的回归。

左一周培源;左三陈岱孙
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中,陈岱孙与周培源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他频繁地向周家伸出援手,特别是在周家经济拮据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周家的孩子们对他充满感激,自然而然地称呼他为“陈爸”,表达了他们对他慈父般关怀的深厚感情。
陈岱孙对王蒂澂的感情虽深,却选择保持适当的距离,这种克制的关怀避免了给她造成任何生活上的困扰。这种处理方式与金岳霖对林徽因紧追不舍的情感追求形成鲜明对比。虽然金岳霖的情感表达感人至深,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过分的亲近反而可能引起双方的痛苦。
陈岱孙对王蒂澂的喜爱终未开花结果,他优雅地放手,继续他的学术与教育事业。虽然他决定终生未婚,但这并非出于对婚姻的不信任,而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伴侣。他更倾向于将精力集中在培养人才和贡献于教育上,这对他而言,比个人的爱情更具意义。

陈岱孙
陈岱孙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的日常生活井然有序,每日的读书和写作几乎未曾间断。哪怕在八十多岁高龄,他依然在指导博士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给予高达两万字的详细反馈,确保他们能以最优质的成果完成学业。
他曾坚定地表示:“我一生的志业,就是专心致志地教书育人。”这句话不仅揭示了他对教育的深刻热爱,也反映了他为之奋斗终生的坚持与执着。陈岱孙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为无数学子和同行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1953年的院系重组,将陈岱孙带到了北京大学,开启了他在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府的教学生活。在北大他继续选择了独身生活,把所有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与培养人才中。他的生活虽然简朴,却充满了充实感和满足感,他从未对此抱有任何怨言或遗憾。

陈岱孙
他常说:“这几十年来,我坚守一职,那就是教书。这是一项远离世俗名利的职业,可以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有价值的人才,这是非常美好的。看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毕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贡献力量,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便感到莫大的快乐。这正符合古人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晚年的陈岱孙仿佛是位高山上的仙人,生活节奏宁静而有序。他遵循自己严格的日常规律,每天早晨六点半准时起床,七点半后享用简单而营养的早餐,之后便是他一天中最为珍贵的时光——阅读与写作。
他全身心投入到学术探索中,直到午后四点,他才会在燕南园的静谧中散步,享受生活的平和与美好。这样有序的生活,使他在晚年依旧保持着思想的活力和心灵的平静。

陈岱孙
而关于陈岱孙为何未曾结婚的事宜,有一段凄美的故事。年轻时,他曾对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花王帝澂心生爱慕,但得知密友周培源也钟情于她后,陈岱孙选择了默默退让,把个人情感深藏心底。王帝澂与周培源的婚姻得以成就,而陈岱孙则与这对夫妇保持了深厚的友谊。
在周家面临困难时,尤其是王帝澂患肺结核之际,陈岱孙总是慷慨解囊,无私提供帮助。周家的孩子们因其爱心与慈祥,亲切地称呼他为“陈爸”。他们长大后无论何时外出,归来都不忘给陈岱孙带回礼物。
陈岱孙的一生坚持未娶,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与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人生轨迹虽未有家庭的温暖,却在教育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对经济学的教学热情始终未减,在八十多岁时依然站在讲台上,精神矍铄,九十五岁高龄仍主持博士答辩会。

陈岱孙的职业是他的立身之本,更是他生命的全部。陈岱孙在教学界的贡献横跨七十年,至九十岁高龄时,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授课,到了九十五岁,他仍然亲自主持博士生的毕业答辩。
在他九十五岁生日时,北京大学为他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典,礼堂内座无虚席,汇聚了无数曾受他教诲的学生,他们中有的已是各界精英,有的白发苍苍,这一幕显然证明了他人生的丰硕果实。
在教育领域,虽然他著作稀少,珍惜每一滴墨水,但直到八十一岁那年,他才出版了其首部专著《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九十六岁时,他又挑起了主编《市场经济百科全书》的重任,为学术界留下宝贵的知识遗产。回首往昔,他谦逊地总结自己的生涯,只言淡淡几句:“几十年来,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书。”这种单纯的专注和奉献,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1997年,陈岱孙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依旧保持着早起的习惯。他从睡梦中醒来,看了看时间,满意地点了点头,表示时间准确无误。他的最后一句话是:“这里是清华大学。”这表明了他对清华的深厚情感与不变的归属感。
陈岱孙一生在学术与教育领域的贡献,以及他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众多学子的楷模。正如他自己所言,一生致力于教育,虽只做了一件事,却也足以让他感到骄傲与快乐。这种专注与执着,确实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修为。

参考资料:
1.《忆我的大舅陈岱孙》,档案春秋,2016年02期
2.《陈岱孙:一生清高,三立不朽》,金融博览,2018年01期
3.《陈岱孙:出世与入世》,《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05月3日总第9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