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艺圈里,总有那么一些演员,他们不靠颜值、不拼流量,却能凭借朴实真诚的演技和鲜活接地气的形象,在观众心中占据独一无二的位置。李琦,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4月13日,一位网友在河北廊坊偶遇了“老戏骨”李琦。值得一提的是,李琦不仅没有回避镜头,反而潇洒地打了招呼,毫无明星架子,接地气得就像身边的邻家大爷。
从网友晒出的照片看,李琦拄着文人杖,穿着单薄的外套,头发和胡子一片雪白,但眉毛依然浓黑,与张纪中的形象倒有几分相似。
尽管已经70岁,但李琦的精神状态看上去还不错。几十年来,他的发型几乎没变,活脱脱是“年轻不显年轻,老了也不显老”的代表人物。
当天河北大风,尤其廊坊靠近北京,气温骤降,但李琦却毫不在意,只穿一件单衣。众所周知,他有多年糖尿病和三高病史,本应戒烟戒酒,但如今虽不再传出他喝酒的消息,却依旧叼着香烟,依然有点“爷味十足”。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穿搭:裤子膝盖顶起、背着农村赶集大爷常背的包,怎么看都像是村里出来遛弯儿的老大爷,但这份不刻意的真实与自在,却更打动人心。
对此,有网友称赞“李琦,老艺术家”,也有网友评论“李琦老师岁数不大”,接下来有网友调侃“他一辈子没年轻过”,还有网友打趣道“李琦老师四十岁时像七十岁,如今还是七十岁”。
1956年,李琦出生在山西大同一个普通家庭,后来随父母迁居西安。从小他性格直爽、顽劣调皮,童年时爬树掏鸟窝、四处玩耍,父母因生活奔波无暇顾及。他的童年虽然快乐,却也错过了不少学习的机会。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小伙伴们路过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的招生公告,一时好奇参加了考试。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没有任何艺术基础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通过了三轮考试,甚至因一句机智的临场对白而被朱龙广老师相中,就此走上了文艺之路。
进入艺术剧院后,李琦开始了极其艰难的学徒生活。年纪最小的他一边学习一边干杂活,收入微薄,还去过农村养猪、进过部队、干过工厂活。为了生存,他兼职无数:理发师、裁缝、木匠、婚丧司仪,甚至考下三级厨师证,还样样都能拿得出手。
在剧院的前几年,他只是演一些龙套角色,常被误认为“不务正业”。可就是在这些年里,他磨炼出一身才艺,也练就了坚韧不拔的性格。终于,一位女导演的赏识点燃了他心中做演员的斗志:“你自己能不能看得起你自己?”一句话如雷贯耳。
之后,他在话剧《女人的一生》中首度担纲男主角,1980年更凭借话剧《白居易在长安》中的太监角色一举夺得中国戏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可即便获奖,事业依旧波澜不惊。
虽然演艺事业不温不火,但感情生活却开花结果,在剧组李琦遇到了温婉善良的化妆师高丽,一开始对方嫌他形象邋遢不正经,但在相处中发现了他善良、才华横溢的一面。两人最终闪婚,恋爱到结婚不到24小时。
婚后,两人生活清贫。1991年,李琦带着妻儿来到北京闯荡,却住进了40平米的地下室,靠着每月300元工资艰难度日。他做过清洁工、骑马演员,甚至差点因意外失明。可即便如此,他从不让妻儿受苦,宁可自己吃苦,也不委屈家人。
李琦有两个儿子,夫妻俩还收养了一位女儿高丫,对其视如己出。为了妻子的父母,他甚至愿意让儿子随母姓“高”。长子高岱子承父业进入演艺圈,女儿高丫则成为一名军人,在汶川地震中主动请缨参与救援,让李琦深感骄傲。
李琦是大器晚成,他真正“出圈”,是在41岁那年。
1995年,老乡郭达邀他合作小品《打呼噜》,此后又登上1996年央视春晚表演《一个钱包》,一举成名。从此,李琦的演艺之路终于迎来了转机,彻底逆袭。
1997年,他参演冯小刚的《甲方乙方》,胖厨子的形象深入人心。1998年被特招进入武警文工团,成为国家一级演员。他一家人也终于搬出地下室,开始了稳定富足的生活。
随后,他出演了《东北一家人》《重案六组》《乡里乡亲住高楼》等多部热播剧,成了家喻户晓的“国民笑匠”。
李琦抽烟喝酒的“嗜好”众所周知,他曾自称“8两白酒才算起步”,最高纪录一口气用牙咬开86个啤酒瓶盖,最终牙齿松动、身体亮红灯,患上了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压。
即便医生劝他戒烟戒酒、少吃大鱼大肉,他仍坚持“吃得开心,活得踏实”,并半开玩笑地说:“我不吃东西,哪有力气吸收药效?”
但为了家人,他也慢慢做出让步,接受儿子送的限量烟盒,逐渐减少烟量;开始吃绿色蔬菜;也会静下心来陪妻子看韩剧,看得泪眼婆娑。
前段时间演员刘金山拜访李琦,透露老爷子早已退休,只为安心养老。据悉,李琦居住在北京郊区的“提香草堂”,房价并不算高,却环境清幽,远离喧嚣,很适合他和老伴儿安度晚年。
如今已经步入古稀之年的李琦虽不再频繁出镜,但生活却更加安稳自在。他在家做饭,成了“家庭煮夫”,与妻子相伴如初,即使吵架也从不翻脸,选择包容理解。
他虽长相粗犷,却心地柔软,对孩子、对家人都满是爱意。他说:“我就是一个粗人,但我疼老婆、疼孩子,我值。”
如今再见李琦,依旧让人看着亲切。岁月在褶皱里沉淀,戏骨在烟火中长存。李琦不囿于皮囊的桎梏,不困于流量的裹挟,在粗粝现实里打磨出温润的人生弧光。
当镁光灯暗去,他依然是市井巷陌里叼着烟卷的"邻家大爷",是灶台前为妻儿洗手做羹汤的平凡丈夫。这份穿透荧幕的生命力,既源于他扎根生活的表演真谛,更来自历经沧桑依旧滚烫的赤子之心。
[赞][赞][赞]
这辈子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