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风烟深更深,清江相接是庐陵,庐陵区是否是吉安县改名的首选

鹄书说历史 2024-04-12 00:42:17

吉安市 作者:热爱我们自己

南望庐陵郡,山连五岭长。

作为秦朝就出现的县级区划地名,庐陵县之庐陵也因成了庐陵文化的名字而显更显独特;鹄书认为庐陵的历史人文魅力还体现在它经常出现古诗词之中:比如唐朝诗人李建勋《送王郎中之官吉水》的这句;北宋文学家强至的“庐陵风物素称繁,幕府雄夸列郡间”,黄庭坚的“去年对月庐陵郡,醉留歌舞蹋金沙”,以及向子諲的“南国风烟深更深,清江相接是庐陵”等佳句。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设庐陵县,县治在今泰和县以西2里之处。庐陵县一说是得名于卢萧山(泸潇山,即今罗霄山),因山上有姓卢、萧两位道士,古代庐、泸、卢同音通假得名,或曰萧、泸二水发源于此分南北流,因名;《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古籍记载其因泸水(庐水河、庐江、庐河)得名;还有观点综合了以上两种说法,认为庐陵因傍泸水、多丘陵得名;鹄书认为这还是相当有可信度的。

罗霄山(卢萧山)

王莽始建国元年(9)庐陵县改名为桓亭县,16年之后桓亭县复名为庐陵县。

东汉兴平元年 (194) 庐陵县改为高昌县,成为当时增设庐陵郡的郡治,此时庐陵郡县仍在今泰和县西北

西晋太康元年(280)庐陵郡将郡治从庐陵县迁石阳县(今吉水县北十五里处的固洲),这开启了庐陵郡治所不在庐陵县的尴尬局面;咸康八年(342)庐陵郡及石阳县又迁于今吉安市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标志着庐陵这个地名完成了从今天泰和县到吉安市之间迁移的过程。

南朝萧梁天监元年(502)高昌县并入石阳县,郡县同在今吉安市区。

隋朝·吉州和庐陵县示意图

隋开皇十年(590)庐陵郡因吉水得名而改为吉州,并将石阳县为庐陵县,此为今天吉州区的地名源头,而且也意味着庐陵作为县名在396年之后再次回归并得以长期延续,若没有这次更名,也许为人称道的庐陵文化可能就成为别的名字了。

元元贞元年(1295)吉州路改为吉安路,今吉安市之名源于此;相传是取“吉泰平安”之意得名,也有观点认为是取吉州与安福县的首字得名。

1914年庐陵县改名为吉安县。

1949年7月28日析吉安县石阳镇置吉安市(县级),由此拉开了吉安县市分治的时代。

吉安县在吉安市的位置

1979年3月吉安县由今吉安市市区五岳观迁至吉安县永太公社敦厚(今址敦厚镇);不仅让出了县城,也让出了部分辖区,吉安县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作为吉安市的母县,撤县设区就成了吉安县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新县城距市区仅10公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及两地的发展,吉安县撤县设区可能也可能会增加。

这在当地也备受关注;其中最为人关注的就是吉安县撤县设区之后会如何命名,作为国内目前少有的市县同名的范例,设区之后是继续这种局面而改为吉安市吉安区呢,还是遵循历史和当地的文化资源另取它名呢,个人觉得有如下可能:

其一是吉安市吉州区,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吉安这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地, 虽然仍有吉安市吉安县这样同名不同地的尴尬情况,但国内也有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等市区同名的情况可以借鉴。

吉安县

其二是吉安市庐陵区,个人觉得这是最完美的选择,可能也是呼声比较高的吧。不仅因为庐陵是有千年历史的古地名,也因为它是当地地域文化的载体,最主要的是庐陵县改为吉安县的历史不过百余年时间,相反它的前身庐陵县则延续了更长的时间。

此外若有意恢复古地名,除了庐陵县之外,吉安县也可以据历史改为桓亭区、高昌区、石阳区等名字,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