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印记|“八大件”:奠定中国光学事业的基石

吉林日报 2024-09-19 15:50:37

提起长春,大家更多的印象是“汽车城”“电影城”“雕塑城”,其实,长春也被誉为新中国“光学的摇篮”。中国光学事业发展史上许多个“第一”正是在这里诞生,许多艰苦奋斗的故事在这里书写。这其中,就包括在王大珩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由长春光机所成功研制出的八件光学精密仪器——被誉为光学“八大件”。

时间的轮盘拨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建国初期,百业待兴。当时,我国在光学仪器制造领域几乎一片空白,从国外购进一吨重的光学仪器,价格约等同于一吨黄金,还不一定买得到。而没有光学玻璃,更谈不上制造光学仪器。

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处第一次会议

1950年8月,政务院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仪器馆,研制中国自己的科学仪器。1953年1月,仪器馆正式成立,王大珩和龚祖同、张静安、吕大元等人,冒着严寒在铁北天光路日伪时期留下的废旧厂房里,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他们可谓白手起家,与工人们一起整理土地,建起玻璃熔制厂房,累了饿了,就坐在地上,吃大葱蘸大酱,嚼高粱米饭。

仪器馆正式建成后,首先在光学玻璃熔制上实现了技术突破。王大珩和龚祖同等人不分日夜地搭炉子、试工艺,终于在1953年熔制成功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有力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建设,也为中国光学仪器制造业打下了基础。同年,显微镜、水平磁力秤、材料试验机也分别研制成功,并初步建立起光学设计与检验、光学工艺、光学镀膜以及光学计量测试等技术基础。

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旧址——铁北天光路7号

1957年4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将仪器馆更名为中科院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简称光机所)。此时的仪器馆已然顺利度过“艰苦创业”阶段,在基础设施与人才建设方面初具规模,且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这次更名,也表明研究所的未来发展方向将以研制光学仪器为主。

1958年6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其中,“八大件”正是光机所的攻关项目。这“八大件”具体是指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多倍投影仪、大型水晶摄谱仪、万能工具显微镜、晶体谱仪、高精度经纬仪和光电测距仪共八件光学精密仪器。

其实早在1958年之前,光机所就已经着手这些精密仪器的研制工作,这是王大珩、龚祖同等战略科学家们的远见决定,他们看到了科学发展的趋势、八件光学仪器的前景,决定“必须要做”。

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整个光机所的科研人员放弃了节假日,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十几个小时。王大珩院士也曾回忆说:“当时年轻人干劲儿非常足……大家真是白天干完晚上干。干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研究一个东西,碰到材料上的问题和技术上的问题,就把所有有关的人找来,当时就解决。铺盖卷儿放在实验室里,你太累了就睡觉,有人接着做。”

同年,光机所成功试制出“八大件”,这些产品在性能、工艺方面均达到或超过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之后,“八大件”在中国科学院举办的成果展览会上亮相,毛泽东主席在参观展览时,对高精度经纬仪等成果表示赞赏。

“八大件”是长光人自力更生的生动体现,它标志着光机所已实现从研制一般、通用、简易的光学仪器,向独立设计、研制高精度光学精密仪器的飞跃,在国内树立起一个勇于向精密仪器进军的“排头兵”形象。

更为重要的是,老一辈科学家们在研制“八大件”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已经深深刻入光机所的基因,影响着后来一代代长光人。从长春走出的技术人才,引领了多地光学事业的发展,而经历几代人的奋斗,吉林省的光电产业也蓬勃发展,成为了优势产业,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鹤

0 阅读: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