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是美制74师的师长,同时也是人民军队最凶恶的敌人之一。在解放战争初期,张灵甫利用精良的装备,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麻烦与损失。因此,华野的战士们对张灵甫与他的74师均恨之入骨。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中阵亡后,陈毅、粟裕、皮定均、王必成等将领,却对张灵甫采取了厚葬,不仅花了400大洋为他购置棺材,还帮他整理仪容,穿着解放军的军服下葬。那么,陈毅等人为什么要如此对待张灵甫呢?
整编74师的前身是74军。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开始设置军一级的建制,并将51师和58师临时组建为74军,第一任军长为俞济时。在抗日战争中,74军的表现极为突出。在徐州会战、万家岭战役等战役中,74军皆重创日军。
1939年7月,王耀武升任74军第二任军长,并开始扩编为美式部队,全军兵力达到31000余人。到了1940年,74军全部换装为美式装备,其精锐程度甚至超过了日军。在上高会战中,74军毙伤日军1.5万人,并获得了“飞虎旗”这一国民党军队的最高荣誉。而在雪峰山会战中,74军配合友军再次大破日军。由此,74军被日军称为“恐怖军”,打起仗来最怕遇到74军。
抗战开始时,张灵甫本是51师305团的团长,在万家岭战役中,他表现极为突出,因而得以步步高升。
抗战结束后,74军按照国共协议,改编为整编74师,下辖51旅、57旅和58旅。虽然74军缩小编制,成了74师,但是战斗力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还加强了,总兵力依然为3.2万,而且还增加了大量先进的美式装备。而师长,则由抗战时期表现突出的张灵甫担任。
74师之所以强大,绝不仅仅因为装备先进,同时还因为其训练有素。我军与74师第一次交锋,就发现这支部队非比寻常。74师的战术特点是“采取正面佯攻,侧后迂回,或进行超越攻击”。他们善于集中兵力,先以集中火炮打我军阵地一点,然而掩护步兵攻击。同时,他们善于使用小部队,以锥形渗入我方侧背,错乱我部署。
反观国军其他部队,作战均十分呆板,不敢穿插、不敢迂回,只会正面推进、步步为营,结硬寨、打呆仗。
此外,74师的凝聚力也非国民党其他部队可比,从高层来说,张灵甫下属的几个团长都是黄埔生,基本都是他的学弟。而张灵甫的团队,均对他唯命是从、崇拜备至。在孟良崮战役中,这些将官也多随张灵甫一同战死。
国共内战爆发后,蒋介石以74师为主力,对我华东解放区进行了大规模攻势。在74师的攻击下,作为中共苏北根据地政治、经济中心的淮阴、淮安相继失守。张灵甫在攻占两淮的战役,除了用飞机、大炮、坦克进行狂轰滥炸之外,还狡猾地利用奇谋。
例如在淮阴战役中,74师先以两个连的兵力轻装从我九纵和5旅阵地之间的接合部爬过阵地,随后抓住一名我军人员,获得了口令。随即,他们冒充我军撤下来的部队,骗过城门岗哨,潜入淮阴南门。进城后,他们立即抢占几处房屋,组成阵地。随即,74师主力对淮阴城发动总攻,淮阴城内的2个连则在后面牵制。在里应外合之下,我军不幸失利。两淮沦陷后,74师又一马当先,攻占了涟水。山东解放区的首府临沂处于74师的直接威胁之下。
74师连战连捷,让蒋介石狂喜不已,他特意嘉奖74师,并给张灵甫授予云麾勋章。李延年得意地说:“有十个74师,可以统一全国”。而王耀武也骄傲地说:“中国军队只有74师能打仗,是我亲自培养起来的。”而张灵甫也拍着胸脯给蒋介石打包票:
“校长,把新四军交给我张灵甫吧,有我74师,就无新四军的葬身之地。”
敌之英雄,自然是我之仇寇,华野上下均对74师和张灵甫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
正所谓盛极必衰,虽然74师屡战屡胜,但是减员非常大,光在涟水之战中,就损失了8000余人。而这些战斗骨干,可不是说弥补就能弥补的。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的相互倾轧,也让张灵甫倍感焦心。
据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回忆,张灵甫并不骄傲自大,但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他总是直话直说,甚至怼人。他的同僚李天霞乱搞男女关系,张灵甫便经常在军事议会上找他不痛快。直属长官李延年吸食鸦片,张灵甫当着他的面大骂“烟鬼”。由此,张灵甫的偏狭性格得罪了不少同僚和上级。
同时,从战术来看,74师和其他部队可谓格格不入。74师喜欢迂回突击、深入敌后,而其他部队则喜欢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致使74师与友军部队很容易脱节。加之张灵甫与同僚恶劣的关系,导致其他友军部队不仅不会与其靠拢、为其支援,反而还可能见死不救,甚至看74师的笑话。张灵甫唯一信任的同僚,仅有出身杂牌的黄百韬。而李天霞,则是张灵甫的死对头。
从张灵甫留下的书信来看,他并没有因为作战胜利而志得意满。相反,他还曾多次发牢骚,说上面让74师进入山区作战,等于牵着大水牛上石头山,是“有人跟我过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给他们看吧!”
与此同时,张灵甫在给老上司俞济时所写的信中,也多次表达自己对国军不良习气的不满,他说:
“以国军表现于战场者而言,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技巧者自以为得志,彼此心存观望,难以合作,决心各自为谋,同床异梦。”
对于自己灰暗的前景,张灵甫实际看得非常透彻,而他的死与74师的最终覆灭,实际他已经早有预料。
1947年,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一路上,74师一如既往地甩开友军,急行前进,孤军占领了怪石嶙峋的孟良崮。作为一支机械化部队,在山区作战,必须舍弃重装备,占据制高点作战。就如张灵甫之前所说,乃是大水牛上石头山,可谓是以短击长。
占领孟良崮后,陈毅、粟裕当即决定,集中主力将74师这个顽敌彻底消灭掉。于是,华野集中优势兵力,将74师团团围住。而蒋介石派遣10个整编师,驰援74师。形成我军包围74师,蒋军在外线包围我军的态势。
如果国军稍微给力一点,张灵甫或许还真能实现他“中心开花”,聚歼华野主力的图谋。然而,李天霞等援军却有心看张灵甫的笑话,因此逡巡不进、不肯出全力。反观我军,则众志成城,不计伤亡,对74师发动排山倒海的攻势。74师的防线,不断被缩小。
随后,我军又集中火炮,对74师的阵地进行猛烈轰击。由于孟良崮上都是石头,炮弹激起的碎石四处飞溅,致使74师的伤亡更加惨重。渐渐地,74师各部的抵抗停息了。据74师的老兵回忆,面对涌上来的华野部队,自知大势已去的74师均不愿开火,任凭对方俘虏。毕竟这不是打日本人,并不需要拼命。
5月16日,张灵甫见大势已去,便给蒋介石和妻子王玉龄分别写了一封遗书。之后,张灵甫便在后来的战斗中死亡。对于张灵甫的死亡,一直有三种说法,分别是阵亡、自杀以及杀俘。
根据24集团军战史记载:
“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命令向洞内喊话,三连指导员邵至汉和战士们一起向洞内高喊:张灵甫,快投降吧! 缴枪不杀!……喊声刚停,一梭枪弹射向洞外,三连指导员和数名战士不幸中弹牺牲。我三连指战员怒火冲天,手榴弹、机关枪、卡宾枪对着山洞内一阵猛投猛扫,接着,战士们冲进洞内,只见敌尸狼藉、血污满地。战士们翻检敌尸,见一个两肩披着双星的大官,检阅胸符,原来就是敌中将师长张灵甫。他左腕上的手表,指着5时02分。”
而据国民党军史记载,张灵甫实属自杀。从张灵甫指挥部逃出的魏振钺,便是目击者。在张灵甫的要求下,副师长蔡仁杰、团长周少宾、旅长卢醒均自杀身亡。而魏振钺和张灵甫没有过命的交情,因此他可以不自杀。
还有种说法,是张灵甫伤势沉重,被解放军战士抬出。但这名战士出于对张灵甫和74师的仇恨,于是违反纪律对张灵甫补了一枪。
张灵甫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已经争论了数十年,至今依然没有明确答案。然而有一点,是国共双方均承认的,那就是共产党确实厚葬了张灵甫。
当时,张灵甫的下葬仪式是六纵副司令员皮定均和政治部副主任谢胜坤主持的。皮定均根据上级指令,为张灵甫买了一口好棺材,是价值400大洋的楠木棺材。由于找不到国民党的将军服,于是就给他穿上了解放军的服装,并将他的脸擦洗得干干净净。
掩埋了张灵甫后,谢胜坤还向皮定均请示,74师的一个少将旅长和八个上校要求最后看张灵甫一眼。皮定均觉得,他们跟着张灵甫出生入死,如今都当了俘虏,还要看看他的遗容,这种感情是难能可贵的。于是他同意了。
在一棵古树下,张灵甫下葬了。九位将校排成了半月形,在张灵甫棺材旁放声痛哭。坟前竖起了一块木牌,上书: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将军之墓。
作为解放军的大敌以及残忍的刽子手,我军对张灵甫为何要如此优待呢?
根据《百战将星皮定均》记载,在皮将军看来,战死沙场的将军,应该得到一个军人的荣誉。况且丁是丁、卯是卯,张灵甫虽然是内战的急先锋,但在抗日战场也是一条好汉,他出生入死,还断了一条腿,成了瘸子。
其次,张灵甫若不死,也是我军的统战对象,断不会亏待。我军的口号一直都是“活捉张灵甫”,绝不是“打死张灵甫”。如今张灵甫死了,但是他的部下还要争取。毕竟74师的将校官兵,对于老师长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
对张灵甫进行厚葬,有利于对74师官兵的争取。虽然华野官兵憎恨74师,但是74师的战斗力也是毋庸置疑。他们那些具有战斗经验的精兵,对于我军有着不错的补充。
而在实际上,陈毅、粟裕等人也相当重视对74师官兵的收编。1947年6月9日,陈毅设宴接待了孟良崮战役中被我军俘虏的74师将校级军官。陈毅大度地和大家一一握手,致以深切慰问。对于74师的战斗力,陈毅给予高度评价:“贵军在抗战中的战功很高,战斗力堪称国民党军队之冠。”
之后,陈毅又话锋一转,他指出:
“蒋介石错误的政治路线,必然产生错误的战略战术,国民党军遭受失败是必然的。贵军战力高强,可是一到内战战场,仍然逃不脱被歼灭的命运。各位应深深研究其中原因。”
最后,陈毅还表示:
“贵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之牺牲,毫无意义,应该惋惜。各位留在解放区内好好研究问题,重新认识问题,各位应视为平生最大幸事。”
陈毅的坦诚,对张灵甫的厚葬,让74师官兵深为感动,为后期融化这支部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华野野战军政治部俘管处,开始对74师的俘虏进行集中审查、集训。各纵队除了留下一部分兵力外,将6746人送到后方,编为27个中队。
再将校官、政工、谍报、特务人员清理出来后,便对剩余的官兵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和教育。不久后,大批74师俘虏兵便被补充到华野各纵队,从国民党士兵转化为解放战士。
74师官兵军事素质过硬、专业知识强,对我军的战斗力有着很大的提升。一开始,74师官兵有着严重的正统思想,受到过极深的反动教育,虽然教育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最终绝大多数74师官兵,都由蒋介石的爪牙,转化为真正的解放战士。
在战斗中,他们面对不肯缴枪的敌人,往往会喊:“我是74师的,共产党政策宽大,不杀害俘虏,你过来没有关系!”听说最遭解放军憎恨的74师官兵都安然无恙,这些顽抗的敌人往往会放下武器。
可以说,无论是厚葬张灵甫,还是善待74师的俘虏官兵,都是我军统战政策的一部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解放军才会越打越多、越打越强;而蒋军则越来越少,战斗力越来越弱。在朝鲜战场上,许多志愿军战士,就是如同74师一样的解放战士。
与此同时,厚葬张灵甫,也让他的夫人王玉龄成为维护祖国统一的干将。1973年,旅居美国的王玉龄应周恩来、邓颖超之邀,回到了祖国。一开始,王玉龄担心自己的丈夫是大陆家喻户晓的反面人物,不知道此行是祸是福。
但到了北京,王玉龄得到了周恩来、邓颖超的亲切接见。周恩来说:“灵甫是个将才,是我的学生,没有把他争取过来,我也有责任。”之后,周恩来还保证,王玉龄想回国,随时给签证,这个特权只有她和杨振宁享有。
此后,王玉龄一直作为陆台两地的使者,起到了沟通两岸的作用。此后,晚年的王玉龄定居于上海,并和粟裕的侄子粟刚兵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真是相逢一笑泯恩仇,昔日的对手,成了今天的朋友。这都离不开我党对于昔日仇敌的宽大政策。而这些政策,最终起到了化敌为友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