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九品中正制的沿革

董帅帅说历史 2023-05-16 14:31:11

九品中正这个称号,要追溯到魏曹丕身上。九品中正是一种官员任用制度,也叫九品官人,是在魏晋之际产生的一种新的官员任用制度。从历史上来看,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各个地方的势力都在争斗,到了建安四年,为了争夺中原,曹操开始了一场政治,经济战争。曹操在许昌迎接汉献帝,这是他比袁绍更早的一步,也是他更有实力的一步。朝廷对农桑进行了劝课,招民垦荒,并且将户口、土地屯垦量、盗贼流民的数量,都当作是对官吏进行升迁的考核的依据。这样做,极大地促进了曹魏地区的经济发展,让东汉晚期因为战乱而受到挫折的农业得以重新获得发展。公元二百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击败了袁绍,从而基本上完成了对北方的征服。后来,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曹丕登基之后,曹魏辖区内政治安定,选拔能干的人才,是统一全国,击败孙权、刘备等势力的一大措施。在此之前,曹操对人才的“唯才是举”、“德才并举”等政策均没有成为一种制度。正是因为这样,曹丕才采纳了陈群的提议,将九品官的制度定为正式的制度。

论九品中正制度的构成。在东汉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缓解了社会的等级冲突,并以选材为保障,使国家变得更加兴旺。在这一时期,文官的资源主要是由察举选出来的。察举,就是由州县令查检,选出巡检对象。对其考试的具体内容,亦有详尽的说明,形成了一种相对完备的体系。在东汉后期,宦官与宗室及官僚集团之间发生了一场明争暗斗,宦官的权力超过宗室宗室,地方官员大多为宦官所用,宗室贵族也开始大肆干预选举。这次的察举,已经变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废物。黄巾军起义以后,这种“察举制”也随之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察举之变,产生了一种新型的选拔才子的体制,即九品中正。不过从历史记载来看,九品中正制度是曹丕成为魏王以后才建立起来的。

九品中正制度的基本内涵。九品中正制度的详细做法是:在本州郡县,由中央官员担任中正,走访当地文人,拟成“品”、“状”,以供吏部参考。“品”是对文人德才门第所作的评价,共有九个品级。二品三品是上品,四品五品是中品,五品之下是下品,这是中正评定品级的标准,也是最重视的标准。九品中正制度,在最初的时候,的确是以人才为尊,而且,也考虑到了那个时代的各大门阀大族,所以,在那个时代,九品中正制可以做到品、状并行。“人才之争,不是门阀之争。”不过,到了后来,朝廷对读书人的评价就变得只看家世,不看才华,再加上士族把持着所有的官员,导致中正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可以插手挑选人才。

“九品中正”制度取得的成绩。九品中正制度在公元2200年至280年之间,为其隆盛之时。也达到了最初的目的,为国家选拔出了一批能治理天下的能人,在这60年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九品中正”制度的走向及面临的问题九品中正,原本是为了选拔人才,而建立起来的,却成为了贵族统治的一部分。而在此期间,东晋各世家势力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而当时的东晋政府,一方面要依附于南边的士族,另一方面也对永嘉南迁的那些穿着华服的世家们格外关照,呈现出一种“君臣共治”的格局。世袭贵族的霸道力量,必然会与皇室发生冲突,各大门阀贵族内部又有纷争,再加上世袭贵族与平民阶层的纷争,这就是一个权利重组的年代,寒族渐渐兴起,贵族贵族最终还是会衰败下去。

1 阅读:2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