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有一项改变了人们对沙漠认知的伟大工程。
从2004年开始,政府决定斥资9亿元,将黄河的水引入这片干涸的沙地。然而,谁能想到,原本只为防洪的举措,竟然在沙漠中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年,黄河水开始流进库布齐,100平方公里的湿地迅速成型。
沙狐、跳鼠争相涌入,沙柳防风林在沙地上扎根,竟一举绿化了20万亩荒漠。
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奇迹背后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到底是如何促成这一切的?

库布齐沙漠,坐落于黄河南岸,北界便是蜿蜒流淌的黄河,而进一步北方则是阴山西段的狼山地区。
这片沙漠的形成,究竟源自何处?有学者提出了三种可能性:一是来自古代黄河冲积物;二是来自狼山前的洪积物;三则是沙漠在本地自然生成,逐步形成的。

根据沙丘的分布和构成来看,大部分沙丘覆盖在第四纪河流淤积物之上,因此,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库布齐沙漠的沙源更可能来自古代黄河的冲积物。
这些冲积物为沙漠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使得这片土地逐渐转变为如今的荒漠。

无论是哪一种沙源,都为沙漠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变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早在商代后期至战国时期,气候变化开始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温逐渐降低,干旱和多风的天气让沙源得以暴露出来,这种环境为沙漠化的进程提供了动力。风力将裸露的沙土吹散,逐渐塑造了库布齐沙漠的雏形。

在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的腹地深处,68岁的刘生军算得上是个传奇人物。
刘生军跟沙漠的缘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得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那时候,他还在宁夏沙坡头讨生活,1964年的一场黑风暴成了他记忆里抹不掉的痕迹。
那场风暴来得又急又猛,天黑得像泼了墨,沙尘卷着狂风,把邻村的景象彻底吞没,连几个孩子的性命都没保住。

从那以后,他对沙尘暴的威力刻骨铭心,也埋下了跟沙漠较劲的种子。
到了2000年,他已经是个熟练的治沙人,手里拿着铁锹,在库布齐的沙地上扎麦草方格。
那时候的风沙可不是闹着玩的,一锹下去,刚固定好的草格子,转眼就被狂风吹得七零八落。

他得跟风赛跑,趁着风稍微喘口气的空当,赶紧把草扎牢。
那时的库布齐,满眼都是流动的沙丘,风一刮,沙子就漫天飞舞,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找不着。谁能想到在这儿修水渠?
可到了2004年,内蒙古政府下了大决心,要把黄河水引进来,彻底改变这片荒漠的模样。

工程从杭锦旗开始动工,整整185公里的引水渠,就这么一点点在沙海里铺开。
施工队先用沙蒿的根系在沙地上织出一张巨大的网,据说这些植物能让渠道两侧的水分蒸发量减少30%。
修建这条渠的时候,工程队可没少费心思。

沙蒿得一丛丛种下去,每一丛之间要留出空隙,既不能太密挤了根系,也不能太稀让沙子跑了。
渠道本身也不是随便挖条沟就行,得按照地形设计坡度,保证黄河水能顺畅流进来,还不能冲垮刚固好的沙地。

刘生军那时候已经50多岁了,却天天泡在工地上,带着一帮年轻人,拿着一把老旧的铁锹,边干边教。
2008年,刘生军正式被请来当技术顾问,那是他治沙生涯的新起点。他带着几十年的经验,跟着工程队跑遍了185公里的渠道线路。

2010年的一个清晨,第一期“引黄入沙”工程正式通水,黄河水裹挟着泥沙从185公里的渠道奔涌进库布齐沙漠腹地。
这水流来得迅猛,最初只是为了缓解黄河凌汛的压力,可没想到却在沙漠里掀起了一场大变化。

几年间,这片原本干涸的沙地冒出了100平方公里的湿地,水面连绵不绝,沙狐开始在水边挖洞筑巢,跳鼠也蹦跶着跑来安家。
湿地的出现还不止于此,水流带来的有机质跟沙粒混合在一起,到2013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硬是从几乎为零涨到了4倍,这数字让研究土壤的专家都吃了一惊。

刘生军抓住了这个机会,带着当地的牧民开始试种沙柳。
这种植物根系发达,能一口气扎进地下5米,特别适合沙漠环境。
他带着人一棵棵种下去,几年时间,沙柳连成片,到2016年二期工程完工时,已经形成了20万亩的防风林带,把流动的沙丘牢牢锁住。

通水后的连锁反应还在继续。湿地周边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水汽滋润了沙地,植被越来越多,库布齐的生态面貌彻底翻了篇。
到2023年,这片沙漠腹地成了旅游热点,全年接待了50万游客。
牧民扎西瞅准了商机,组织起骆驼骑行项目,带着游客在沙漠里转悠,一年下来收入突破了20万元。

另一边,沙棘这种不起眼的植物也成了宝贝。
牧民们发现,把沙棘果实加工成保健品,每吨原料的价格比传统放牧高出3倍,利润翻着跟头往上涨。
巴特尔的故事更是个典型,他早年在沙尘暴中丢了羊群,日子一度过得紧巴巴,可到2016年后,他开始经营沙棘种植和加工,硬是靠着300亩地建起了加工厂。

产品品质好得很,通过中欧班列运到德国,订单络绎不绝。
2010年黄河水冲进沙漠时,谁也没想到,六年后这里会绿起来,十几年后还能富起来,库布齐的生态账本就这么一点点从“亏”变成了“赚”。

“引黄入沙”工程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打实的技术支撑。
节水灌溉系统是其中一大亮点,每个灌溉点都装了土壤湿度传感器,能精确到毫升地控制每棵植物的用水量,沙柳和沙蒿这样的耐旱植物愣是靠着这技术在沙漠里活得结实。

沙漠水库的设计也下了功夫,采用了蜂巢状结构,把水面分割成小块,40℃的高温下,水面每天蒸发量被硬生生压到2毫米。
这两招加起来,水资源利用率高得惊人,9亿元的总投入听着不少,可到2016年二期工程完工后,生态旅游和沙棘产业的收入已经让这笔账回本了。
联合国环境署的专家到现场考察后,直言这工程“改写了治沙教科书”,这话传出去,成了国际上的一个响亮名片。

2016年二期工程收尾后,库布齐的好日子才算正式拉开序幕。
蓄水池里蓄满了黄河水,不光滋润了植被,还引来了天鹅和赤麻鸭,一共23种候鸟在这儿歇脚繁殖。
七星湖湿地更是个奇迹,芦苇荡消失了上百年,到2016年后又重新长了出来,密密麻麻地铺满水边。

与此同时,光伏基地也开始在沙漠里铺开,每年向京津冀输送440亿度清洁电力,相当于北京市全年用电量的三分之一。
达拉特旗能源局的钟宇展拿数据算了一笔账,每10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投入35亿元,运行25年后,光电费收入就能达到308亿元,这回报率让投资方都乐开了花。

库布齐沙漠的光伏事业从2016年二期工程完工后开始崭露头角,到了2023年,已经发展成了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工程团队在准格尔旗到杭锦旗之间,沿着400公里的线路铺设起了一条“光伏长城”,规划的总装机容量高达1亿千瓦,相当于1.5个三峡电站的发电能力。

光伏板安装时,施工队特意在板下留出空间,让阳光和水汽能在地面循环。
到2023年,数据统计显示,光伏板下的土壤含水率比裸露沙地高了15%,这点水分滋润了沙丘,让原本光秃秃的地面长出了牧草。
牧民们发现,这些草比以前的更密实,牲畜吃起来也更带劲,沙丘就这么一点点变成了牧场。

从2016年到2023年,装机容量每年都在增加,施工队用吊车把一块块光伏板架在沙地上,线路从准格尔旗向杭锦旗延伸,覆盖了越来越多的区域。
北京来的科考队在这段时间里多次采样调查,2013年到2023年的十年间,库布齐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上升了47%。

他们在光伏板下的草丛里发现了更多的昆虫和小型啮齿动物,甚至连消失多年的蒙古野驴也重新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野驴的踪迹最早是牧民发现的,他们在放牧时看到几头野驴悠闲地啃着草,消息传开后,科考队专门跑来确认了这件事。

这400公里的能源带不光忙着发电,每年向京津冀输送的电量稳步增长,还顺手把生态系统盘活了。
牧草的覆盖让放牧范围扩大,野驴的回归成了生态恢复的活证据,光伏板下的这片土地,成了沙漠里的一块新绿洲。

到2023年,400公里的线路已经成型,发电量每年达到440亿度,足够京津冀地区用上不少。
牧民们也跟着受益,牧草多了,牲畜养得更壮,卖出去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科考队的数据还显示,光伏板下的微气候让土壤温度更稳定,植物种类从单一的沙蒿、沙柳,扩展到了更多耐旱草本。
参考资料:[1]邬瑞鑫,蒙仲举,孟芮冰,陈晓燕,辛静,韩敏,秦磊.1987—2022年库布齐沙漠沙化土地时空动态及趋势预测[J].地理科学,2024,44(8):1448-1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