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北京国宾馆,16岁的吴其江端着银质托盘穿梭在国宴厅。这个被特招进外交系统的南京少年,白天服务外宾,晚上偷溜进员工剧院排戏。某次文艺汇演,他反串女装演村姑,逗得台下外交官喷茶,领导拍板:“送这小子去学表演!”
五年后,21岁的吴其江攥着辞职信站在父母面前:“我要考南艺。”父亲气得摔碎茶杯:“放着金饭碗不要,去当戏子?”他闷头啃完三年高中课本,硬是把自己从初中肄业逼成南艺状元。
2008年《丑女无敌》片场,30岁的吴其江捏着“吴庸”剧本犯愁——这个色大胆小的职场油条,稍不留神就会演成猥琐男。他连夜设计兰花指小动作,把搭讪台词改成南京方言版。
导演看着监视器拍腿大笑:“这哪是配角,分明是喜剧核弹!”“贱客”吴庸意外出圈后,邀约他的却全是同类角色。吴其江把自己关在八一厂资料室三个月,啃完《斯坦尼体系》突然开窍:“正剧里插科打诨,才是高级幽默。”
2014年《壮士出川》剧组,36岁的吴其江在川军纪念馆泡了整月。为演活留洋军官杨彪,他学会单手装拆德式步枪,把四川话骂腔练出柏林口音。爆破戏炸穿耳膜那天,他捂着流血耳朵完成长镜头,收工后才被拖去缝针。
这种“学术派”较真让他成了主旋律宠儿。《彭湃》里他三个月减重28斤,演活农民运动领袖的枯槁;《远方的山楂树》中,他带着经济学著作研读笔记进组,把知青学者演成行走的文献库。
2018年堪称“吴其江年”:《大江大河》的技术骨干、《刘家媳妇》的农村企业家、《掩不住的阳光》的卧底特工,三种截然不同的时代面孔同时在央八绽放。有观众调侃:“换台都是这张正气脸,还以为是央视员工客串。”
比起流量明星的热搜霸屏,他更享受菜市场被认出的时刻:“大姐拽着我问《山楂树》男主咋不娶青梅,这比拿奖都过瘾。”从国宴厅到摄影棚,吴其江用时间证明:真正的演员不需要应援打榜,当角色成为时代记忆时,名字早已不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