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山西太原人。14岁随父移居苏州后长期在苏杭一带活动,熟读《三国志》,对三国历史可谓信手拈来。他明明知道周瑜的为人,却偏偏要把他塑造成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为何?又没有深仇大恨。恐怕除了为了衬托孔明以外,也是他对周瑜这位天纵之才英年早逝的痛惜,所寻求的一种心理安慰吧,因为惋惜所以找一个能够接受的理由(虽然听起来感觉有点变态)。
一、哀哉公瑾演义中,周瑜临终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后世也因此产生了“一时瑜亮”这个词语,来表达这二人的不相伯仲。
而不管是在演义中,还是正史上,纵观整个三国历史,能够与周瑜比肩的人才寥若星辰。不同于诸葛亮的出道晚,周瑜年方20便开始与孙策逐鹿江东。
可以说,江东基业是在孙周二人的联手下拿下来的。如果孙策要用一句现代化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应该是:“我的果实分你一半”、“军功章也有你的一半”。
虽然他们二人的感情是浓浓的兄弟之情。但事实上,单论功劳,周瑜实在是功莫大焉。因此,周瑜在年仅24岁时,就已经担任了中护军、江夏太守的要职。
不仅如此,在孙策去世后,周瑜第一时间赶回了吴地,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也成为演义中“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的史料出处。
在202年,孙权迫于曹操新胜袁绍的压力,差点就同意了送质入朝的要求,全赖周瑜力挺才放弃了这个念想。对了,这时候,张昭扮演的角色是“犹豫不决”。
至于赤壁大战前,周瑜极力主张决战,成为赤壁大战的重要人物,更是名垂青史不需多言。
这样一个才能出众、功莫大焉的周瑜,却在年仅36岁的时候去世,多次入选十大最令人心痛的三国人物,罗贯中岂能对他没有感情?
二、痛哉公瑾当然,除了这些,罗贯中将周瑜刻画成一个小肚鸡肠的形象,未必没有他对周瑜一力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满。因为从送人质事件开始,到力主与曹操决战以及后续的一系列事件来看,能够不断坚定孙权割据江东的首要人物非周瑜莫属。
鲁肃的重要性固然很高,但如果没有周瑜这位如定海神针般的统帅和他超卓的军事才能,孙权的野心是不可能得到实现的。
而按照张昭的性格和他被孙策临终所赋予的大权,如果没有周瑜,恐怕早在202年,孙权就已经被曹操牢牢抓住人质在手,都未必会有赤壁前的犹豫了。即便当时未送人质,在曹操兵锋向东的时候,没有周瑜这样立场坚定而又富于斗争精神的统帅支持,孙权也未必会下定决心打一场大仗。
顺便说一下,如果不是周瑜,鲁肃很可能压根不会跟了孙权。按照史书记载,鲁肃与刘晔交好,当时已经决定要和他一起北行了,正是因为周瑜自作主张,已经将他的母亲迁到了吴地,才使得鲁肃放弃北行归附江东孙氏。
而这2位,可都是坚定的抗曹派,或者更准确的说法叫做:在其位谋其政。如果鲁肃到了北方,也只会一心帮着曹操琢磨江东。职业道德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是很完美的。
况且,我们还没说周瑜的身份呢,他的从祖父周景和周景的儿子都是汉朝太尉。两世三公所带来的政治地位,使得周瑜从出身开始,就带着极重的光环。外加他的姿容美丽,堪称三国顶级帅哥,迎娶美女小乔的幸福婚姻,年少成名,精通音律等等,周瑜是一个从身世到样貌到才华再到成就都堪称完美的人物。
而他唯一令人遗憾的就是英年早逝了。
长使英雄泪满襟,同样可以用在周瑜身上。这样的人,很难让人心生嫉妒,反而是更多的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