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古人诚不欺我,人生之真谛,往往蕴藏于苦难之中。
诚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其前半生,锦衣玉食,风流倜傥,乃是名副其实之贵公子。
然,命运弄人,世事无常,其后半生却历经坎坷,尝遍人间冷暖,方才大彻大悟,皈依佛门,成为一代宗师。
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苦难,实乃人生之试金石,亦是开启智慧之钥匙。
重读《弘一法师传》,方才领悟,人生之苦,皆为开悟之契机。
01. 求不得之苦,悟透放下
《金瓶梅》有云:“欲海无边,回头是岸。”
人生在世,所求甚多,然,并非所有愿望皆能如愿以偿。
求不得之苦,乃人生之常态,亦是修心之良药。
李叔同,亦曾为情所困,为爱所伤。
其年少时,倾心于天津名伶杨翠喜,二人情投意合,私定终身。
然,世俗礼教,门第之见,终使其二人劳燕分飞,天各一方。
此后,杨翠喜便成为李叔同心中挥之不去之执念,午夜梦回,辗转反侧,难以释怀。
纵然身边不乏红颜知己,却始终无法填补心中之空缺。
直至大病一场,方才幡然醒悟,执念太深,徒增烦恼,不如放下,方能解脱。
正如佛家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人生在世,当学会放下执念,看淡得失,方能获得领悟。
对于生命中那些无法挽回之遗憾,不如坦然接受,释怀过往,轻装前行。
02. 功名利禄之苦,悟透随缘
《庄子》有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人生在世,当顺应天命,随遇而安,不强求,不执着,方能活得自在洒脱。
李叔同,亦曾热衷于功名利禄,渴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然,科举之路,屡战屡败,壮志难酬,革命之途,亦是坎坷不断,最终以失败告终。
接连遭受打击,使其心灰意冷,倍感失落。
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科举失利,却激发了其在文艺创作方面之潜力。
其诗词歌赋,小说散文,深受读者喜爱,声名鹊起,终成一代文坛巨匠。
人生之得失,实乃天意使然,不可强求。
正如《增广贤文》所言:“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当以平常心看待成败得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方能活得轻松自在。
03. 生离死别之苦,悟透无常
《心经》有云:“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人生在世,终将经历生离死别,聚散离合,此乃世间之常态,亦是人生之必修课。
李叔同,亦曾饱尝离别之苦,挚友离世,爱妻远隔重洋,母亲撒手人寰,使其倍感孤独与悲伤。
人世间之种种离别,使其逐渐看淡了悲欢离合,懂得了孤独乃是人生之底色。
最终,其选择遁入空门,与青灯古佛为伴,寻求内心之平静与解脱。
人生本就是一场孤独之旅,越往前走,身边之人便越少,终将独自面对世间之风雨。
正如张爱玲所言:“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繁华落尽,终归于平淡,唯有学会与孤独相处,方能于喧嚣尘世中保持清醒,于迷茫困惑中找到方向。
04. 病痛缠身之苦,悟透生死
《楞严经》有云:“当知身心,皆是幻化。”
人生在世,肉体凡胎,难免遭受病痛之折磨。
病痛,既是对身体之考验,亦是对心灵之洗礼。
弘一法师,自幼体弱多病,一生小病不断,亦曾经历过一次重病,险些丧命。
于生死边缘徘徊,使其对生命有了更深刻之领悟,亦使其更加珍惜当下之每一分每一秒。
其开始废寝忘食地投入到佛学研究之中,即便身患疾病,亦笔耕不辍,终成一代佛学宗师。
生死之事,实乃人生之大事,亦是人生之终点。
正如《了凡四训》所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当以积极乐观之心态面对生死,珍惜生命,活在当下,方能不枉此生。
05.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人生之路,充满荆棘,唯有经历过苦难,方能成就辉煌。
愿你我皆能从弘一法师之人生经历中汲取力量,看淡得失,放下执念,珍惜当下,活出真我。
愿你我皆能于苦难中磨砺意志,于困境中寻找出路,于迷茫中坚定方向,最终抵达人生之彼岸。
点亮一盏心灯,照亮前行之路,苦到尽头,便是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