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轰动世界的马山一号楚墓(10)

阳顺聊趣 2024-09-27 11:30:35

在马山一号楚墓的探秘中,考古专家发掘出共计三十六种类别、三十五件珍贵的衣物遗存。这些遗物不仅涵盖了琳琅满目的各式服饰,还囊括了衾及其他日常用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古代生活的细腻与精致。

服饰类文物尤为引人注目,总数达到二十件,其种类的繁多与保存状况的完好程度,无不彰显着古人的匠心独运与高超技艺。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那八款绵袍,它们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部分绵袍竟能如此完好地保留着原始的形态与结构,为我们揭开了古代服饰文化的神秘面纱,成为了无价的历史实证。

深黄绢面与舞凤飞龙纹绣土黄绢面的绵袍,虽出现残损,但那份昔日的辉煌与华美,依旧能在我们的想象中熠熠生辉。它们不仅是纺织技艺的巅峰之作,更是古代审美观念的生动体现。

谈及绵袍的缝制工艺,不得不提其两大精髓——正裁与斜裁。正裁之法,以小菱形纹锦面绵袍(N15)为例,其制作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面料与里料分片制作,严丝合缝,上衣与下裳两大部分,各司其职。上衣正裁之精妙,在于其巧妙的分割与组合:正面主体由两块布料构成,而袖子则巧妙地由三块布料拼接而成,每一块都经过精心裁制,尺寸精准,宽度各异,以适应人体的自然曲线。袖部布料的宽度从42厘米至45厘米不等,均未达到整幅织物的宽度,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穿着的舒适度,又体现了古代工匠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同时,双袖与上身相连的腋下位置,还巧妙地缝制了一块近似三角形的长方形面料,以增加活动的灵活性。衣领部分则采用纬线起花绦带进行正裁,并延伸至大襟下方44厘米处,既美观又实用。

而下裳部分则采用了直裁方式,分为五块布料拼接而成。大襟与小襟的正面部分各占两块布料,宽度均为45厘米;其余三块布料宽度略窄为41厘米。无论是裾缘还是下摆缘都经过独立裁制后再进行精细的拼缝处理,确保了衣物的整体美观与耐用性。

再观素纱绵袍(N1)的裁制方式则别具一格。尽管其表面略显破损但细致的拼缝痕迹依然清晰可见。其正身与双袖均采用了斜裁方式,共分为八块布料,每块宽度在23厘米至26厘米之间不等。这样的设计使得衣物在穿着时更加贴合身形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流动美感。同时,衣袖边缘与衣领部分也采用了同样的斜裁手法,进一步增强了衣物的装饰性与实用性。而下裳部分,则与上部有所不同选用了正裁方式进行裁剪。整件衣物共计由八块不同的布料拼接而成,展现了古代工匠在裁制工艺上的高超技艺与无限创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素纱绵袍下裳布料的宽度并不均等,有的宽至20-37厘米之间不等。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衣物的层次感,还使得穿着者在行走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轻盈飘逸的舒适感。至于裾缘的具体形态,目前尚存争议,但无论如何,这些细微之处都无疑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服饰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与启示。

此外,袍里的小襟部分也值得一提。它由左右两段相接而成,上部采用整幅布料,而下部则被巧妙地分割成了五块布料进行拼接而成。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衣物的牢固度,还使得穿着者在活动时能够更加自如无拘无束。

这些细致入微的裁制方法以及具体详实的数据资料,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人在服饰制作方面的高超技艺与无穷智慧还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乃至社会风貌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这些衣物不仅仅是简单的服饰或生活用品,更是历史与文化的珍贵载体,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穿越时空的阻隔,与我们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0 阅读:0

阳顺聊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