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吃瓜这段时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非常容易把对个人的情绪泛化到群体层面,再由群体投射到某个人,从而形成一条基于标签、基于立场的战斗逻辑链。
由一个詹密,推演到一群詹密,再由詹密,作用到勒布朗,此时某个詹密的行为是整个群体的污点,并成为“看看喜欢詹姆斯的都是什么人”的诡异归因。
这并不是勒布朗及其球迷独有的现象,科比、库密、登迷、杜密、约妈之类的都有,只是群体大小的不同,决定了最大的几个群体最容易泥沙俱下,于是在舆论黑料上也完成了“赢家通吃”,成为人人追打得几个靶子——以我的观察,勒布朗、库里、科比的球迷群体还是目前的佼佼者。

大家喜欢战斗,因此很容易因为某个人的行为而战胜战斗欲望,而大家不喜欢就事论事和就人说人——也确实是因为往往战斗不发生在1v1之间,而是一个成分复杂的大乱斗,过于复杂的阵营区分会徒增思考,远不如对敌人施加一个群体标签,然后“都鲨了”来的简单、直接且有效:
你属于某个标签,我直接拷打标签,并以绝对丑化的标签来解释和定义你的一切,简单又高效,干净又卫生,就如同扎草人一般的群体伤害,完全可以忽略掉不同敌人间的异同,完成直抵灵魂的暴击。
毕竟大家并不是真的准备在互联网上“理越辨越明”,大家来互联网甚至不是为了战斗,而是为了胜利。
为了胜利,什么战术最简单,最高效,最有利于我,那就是好战术。
很多朋友其实不是经过思考,有意地采取了这种虚空打靶,而是处于本能,战斗的本能,人类的本质依旧是趋利避害,将所有敌人打上污名化的标签,这是最简单的精神胜利方式,所以人们乐此不疲。
而这种群体性的刻板印象和战术习惯一旦养成,也确实很难跳出来——网络上的声音实在太多了,随随便便一个“小众哥”都能被变成段子海量玩梗,任何一个“小圈子”的皮下都数量惊人,而人类的语言也好,认知也好,很难作太精细的区分,也就难以避免把一件事泛化为更大的群体,进而对任何带有标签的人施加情绪。
反正你们都叫“xx蜜”,我跟那小谁骂过街,四舍五入就是跟你骂过,所以你也是个小可爱。

篮球圈和娱乐圈类似的地方在于,任何群体的标签,最终都会归因到一个“人”身上,那球员也自然成为了对某个群体仇恨的集合——就事论事真的很难,而人们总需要情绪的施加对象,所以苦一苦这些千万富翁,也不寒碜。
至此,一条由个人泛化到群体,再由群体聚焦到个人的战斗逻辑链就形成了,而网络给了人们发现异族的机会,也自然给了找到同类的便利,而如前所述,这种虚空打靶的战术并非主动发觉而是被动觉醒,很容易形成群体效应,并在内部逐渐演化发酵。
于是,不同群体之间的互相脸谱化和污名化,以及由此上升到球星本人的仇恨,和互联网上大规模基于立场的战斗群,就正式建立了。
当然,这跟王仕鹏说湖人球迷这事没有太直接的关联,他在这件事中的表述唯一的小瑕疵就是没加“部分”湖人球迷,但这本身就不是必须严谨中正的事,说了也就说了,没什么毛病,毕竟如前所述,从语言到认知,网络群体都太难做精细的区分了——反正他就是加了“部分”估计也会有球迷要战斗。

而这种事不会只发生在湖人球迷身上,其他群体的球迷也有类似的情况,网上这种素材不少——这么说或许有点“XX也干了”的比烂大会的意思,但球迷圈嘛,本身就是泥沙俱下,大家的视角里都是我方白莲花对手烂泥巴,谁也不愿意跟对家平起平坐,我理解这种情况,也完全支持大家继续轰轰烈烈地个人竞技。
但在战斗之外,我觉得还是应该跳出来看待这种现象,要爱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出来的“人”,同样的,要恨,也是恨具体的人,而不是泛化后的“X蜜群体”,看待问题的方式,对于篮球圈没什么帮助,在其他地方还是有影响的。
总之,战斗,爽!
王仕鹏一CBA能有我们场场都看数据统计的詹密懂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