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说,河南商丘虞城加盟店存在“剩菜回收再贩卖”等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宣布对涉事店铺(郑州二七万达店、郑州康复前街店、商丘万鼎广场店)永久关停,并承诺对全国加盟商进行彻查,对加盟店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
这封看似诚恳的声明背后,其实是一场持续数年的行业信任危机,当消费者还在为“外卖是否干净”纠结时,外卖骑手早就用脚投票:他们宁愿啃面包,也不愿碰某些品类的外卖,而黄焖鸡正是榜首。
黄焖鸡的坠落轨迹,堪称中国快餐业野蛮生长的缩影。
2011年,杨铭宇黄焖鸡以“一只鸡的传说”为口号,凭借标准化酱料包和低廉加盟费迅速铺开全国。高峰期时,全国门店超过6000家,单店日销200份的业绩让无数创业者趋之若鹜。但这场扩张狂潮中,隐患早已埋下。
2025年3月11日,暗访记者在商丘虞城一家杨铭宇门店拍到了触目惊心的画面:店员将顾客吃剩的鸡肉倒入回收桶,混入新煮的酱汁中重新加热,发黑的生姜和过期香菇被切碎后扔进砂锅;后厨地面积水混合着油污……而这家店的食品安全评级竟贴着“笑脸”。
这种回收食材的底气,是黄焖鸡行业的潜规则。一个从业八年的黄焖鸡加盟商透露:“总部对食材管控近乎放养,加盟商为了压缩成本,用冻龄超过半年的僵尸肉、发霉的菌菇是常事。反正重油重盐一炖,消费者根本察觉不到。”
2024年上海市场监管局的抽检数据显示,黄焖鸡类外卖的菌落总数超标率高达37%,远超其他快餐品类。
在食品安全问题尚未被媒体曝光前,外卖骑手群体早已形成了一套“生存法则”。
2024年底,美食博主”孙谚磊“发起了一项实验:他随机邀请外卖骑手,支付100元请其推荐“最干净的饭店”,一连邀请了数十名骑手,结果令人震惊——所有骑手都明确表示:“千万别吃黄焖鸡”。
一位骑手直言:“我去取餐时见过后厨,鸡块泡在发臭的血水里,酱料桶更是脏的很,这种店我连碰都不想碰。”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问题门店的加盟资质和卫生许可往往齐全——它们并非无证黑店,而是体系性失控的产物。
加盟模式下的“毒瘤生长”黄焖鸡行业的乱象,本质是快餐业“快招模式”的必然恶果。以杨铭宇为例,其加盟政策堪称“三不管”:缴纳几万元加盟费后,总部既不监督食材采购,也不审核后厨卫生,只是负责提供原料和酱料包。
这种模式下,加盟商与总部的利益完全割裂——总部靠加盟费盈利,加盟商则靠压缩成本求生。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4年报告指出,快餐行业加盟店的食品安全违规率是直营店的4.2倍。而黄焖鸡品类因其高度依赖中央厨房酱料、食材门槛低的特点,成为重灾区。
北京某高校食品科学团队曾模拟测算:一份售价25元的黄焖鸡外卖,若完全使用合规食材,成本需14.7元;但若采用过期肉、回收菜,成本可压至6.3元。巨大的利润差,让道德底线在生存压力前不堪一击。
破局之路:透明化还是消亡?面对舆论风暴,杨铭宇总部在道歉信中承诺“全面整改”,但是措施仍被质疑流于表面,永久关停三家门店易,重塑数千家加盟店的品控体系难。
事实上,黄焖鸡并非首个遭遇信任危机的品类——2018年的“华莱士后厨门”、2022年的“张亮麻辣烫骨汤勾兑事件”都曾引发震动,但这些品牌最终通过“明厨亮灶”“全程溯源”等透明化改革重获新生。
消费者正在用订单投票。2025年3月13日,美团外卖数据显示,黄焖鸡品类订单量较前日暴跌62%,而同期“自选小碗菜”“现炒快餐”等透明化餐饮的订单增长超200%。
在某社交平台上,“黄焖鸡避坑指南”的阅读量突破3亿次,网友自发整理出“查看门店实景照片”“优先选择现杀活鸡门店”等攻略。
这场自下而上的食品安全运动,或许比任何监管文件都更具杀伤力。
当一家连锁品牌的生存,需要靠消费者自学侦探技巧来规避风险时,这个行业已站在悬崖边缘。
黄焖鸡的坠落警示所有餐饮从业者: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后厨的黑暗再也无法被酱料遮掩。要么让阳光照进厨房,要么被消费者永远拉进黑名单,这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生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