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一场沙尘暴席卷了小半个中国,甚至靠南的浙江江苏等地,也都受到影响。不是说一直植树造林,还造了2万多公顷吗,怎么沙尘暴还是这么严重。事实上咱们种了这么多年的树,效果是有的。但问题是,咱们治理得了国内的问题,面对跨江魔法攻击,却显得有点束手无策。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蒙古,位于亚洲中部,被中国和环抱。在这个广袤的国度里,草原风光令人神往,牛羊成群,牧草丰茂。然而,在这片美丽的表象之下,蒙古正面临着严峻的沙漠化挑战。国土面积约为156万平方公里,但总人口仅有350万人。超70%的土地已沙漠化,剩余土地也正朝着沙漠化的方向迈进,每年沙漠化速度高达2%。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超500条河流断流,400多个湖泊干涸,以及大片草原严重退化。
草原的消失使得蒙古时常遭受沙尘暴的侵袭,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也给畜牧业带来了严重影响。许多牧民因此破产。更令人遗憾的是,沙尘不仅在国内肆虐,还南侵我国。我国虽然制沙成果显著,但每年沙尘天气中,蒙古贡献了超过40%的沙尘浓度。
蒙古沙漠化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主要有两个:一是环境气候,二是人类干扰。蒙古的地理条件并不理想,唯一的降水来源是北冰洋,且越往南降水越少。北部地区年降水量可达400毫升,而南部地区年降水量却不到50毫升。蒙古的蒸发量很大,每年超过90%的江水都会被蒸发。气候方面,蒙古气温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3倍,加上大面积的戈壁,使得蒙古的温度差相当剧烈,冬冷夏热,最高温差甚至达到惊人的90度。
当然,环境恶化并非蒙古沙漠化加剧的唯一因素。人为因素才是其根本原因。蒙古的经济主要依赖于放牧和采矿业。作为一头牛羊数量远超人口的国家,蒙古的草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超过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300多万人,却养有6000多万头牛羊,远远超出了草原的承载能力。令人费解的是,蒙古的放牧历史并非始于近年,那么为何过去未曾出现如此状况呢?
过去蒙古的牲畜数量确实较少,而且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换放牧地点。然而,现在情况不同了,他们不仅拥有了固定住所,也固定了牧场,加之私有化政策,为了追求利益而盲目扩大规模。羊群甚至将草根吃光,导致草原无法得到恢复。如果说过度放牧是人为因素之一,那么疯狂采矿业则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探明的矿产种类多达801种,其中煤炭、铜、金矿等储量更是位居世界前列。对于蒙古来说,丰富的资源无疑是件好事,因为要让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实现快速发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采矿业。尽管采矿业可能会破坏环境,但蒙古人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在以后进行环境修复。
但问题在于,蒙古通过采矿业和矿石销售所赚取的钱财,并未真正流入普通民众的口袋。由于蒙古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缺乏资金和技术,无法独立开展采矿业,只能寻求国外资本的帮助。截至2020年,蒙古发放的采矿许可证已超过1600个,而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大部分利润被外国资本所得,其余部分则被蒙古人内部瓜分。这使得蒙古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以首都乌兰巴托为例,城内灯光璀璨,而城外却是成片的蒙古包贫民窟。冬天,他们只能依靠廉价的煤炭取暖,这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产生的浓烟使得乌兰巴托成为世界上冬季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除了蒙古官方和合资、外企的采矿业公司外,还有许多私人矿企。对他们来说,开采的矿石越多越好,至于是否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他们根本不予理会。而蒙古政府虽然意识到过度放牧和采矿业对环境的危害,但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并非易事。因为这种模式简单且利润丰厚,政府根本不舍得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