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出现地震云,后真发生了地震。为何专家说二者没有直接关系?

生态环境捍卫者 2024-09-27 02:57:10

近日,合肥的不少市民肯定观察到,天空中悬挂着异样且壮观的云层,磷状或者片状的几乎覆盖了整个天空,有不少民众将其视为“地震云”。而在9月25日晚,合肥果真发生了3.9级的地震。于是合肥市民众说纷纭,但是相关专家作出了解释,说“地震云”和地震并没有直接联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地震云的由来

地震云是一个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地震前后,地震震中区域或其附近天空中出现的特定云层现象。这个概念的产生和过程,涉及了多种观察、理论和争议。

地震云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一些地震前后的云层观测。例如,日本奈良市市长键田忠三郎在1948年注意到奈良市上空出现的一条异常云带,之后不久,距离奈良较远的福井地区发生了大地震。他因此将这种云命名为“地震云”,并认为其出现可能与地震有关。

类似的观察和记录在世界各地也有出现,这些观察结果逐渐形成了地震云这一非正式分类。

从形态上看,能够归为“地震云”这一类的云层,主要具有这样的特点:其形态多样,常见的有云团、隆起云、云间隙和光晕等,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形似稻草绳状或条带状的云。这些云层有时呈现出异常的颜色和形状,且在天空中较长时间不消失。

地震云形成的相关理论解释

尽管地震云的概念已经存在多年,但其形成机制至今尚未有定论。目前,存在多种理论试图解释地震云的形成过程,比如:

热量学说:该理论认为,地震即将发生时,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在高空形成地震云。

电磁学说: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还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这些变化影响到高空电离层,导致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有序排列形成地震云。

地壳变形与地下水位变化:地壳变形和地下水位变化会引起空气中水汽的浓度和压强变化,从而导致云层的形成和变化。这种理论侧重于地壳活动对大气环境的间接影响。

核辐射说(或称“地震的核爆炸假说”):地球内部产生的辐射释放大量穿透力极强的离子穿过地壳进入大气,在适宜条件下,水滴沿辐射轨迹凝聚成云,形成地震云。这一理论较为边缘,尚未得到广泛认可。

地震云与地震有无关联性?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地震云与地震之间的确没有直接关联性,笔者认为:

一方面是科学原理不符:地震是地壳内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所产生的振动,主要发生在岩石圈内部。而云层的形成和变化则主要受到大气圈中气象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风向等。这两个过程发生在地球的不同圈层,遵循不同的物理和化学规律,因此没有直接的科学依据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另一方面是缺乏实证支持:尽管有许多关于地震云与地震关联的民间传说和观察记录,但科学界尚未发现能够证明这种关联性的确凿证据。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观测都未能证实地震云可以作为地震预测的有效指标。

此外,云层成因复杂多样:云层的形成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季节等。即使在地震前观察到某些异常的云层现象,也很难确定这些现象是由地震引起的,还是由其他气象因素导致的。

那么,为何有些地震发生前,还会有非常类似的“地震云”产生呢?

笔者认为,一个是巧合现象:在某些情况下,地震前的确可能出现一些异常的云层现象。但这很可能是由于巧合造成的,即这些云层现象与地震的发生在时间上相近,但并无直接因果关系。

同时,人们心理作用影响: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和关注往往会导致对地震前兆的过度解读和夸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更容易将一些常见的云层现象与地震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地震云的错觉。

最后一点,二者可能存在的间接联系。尽管地震云与地震之间没有直接关联性,但地震前的地壳活动可能会对大气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地壳变形和地下水位变化可能会引起空气中水汽的浓度和压强变化,进而对云层的形成和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是复杂且难以预测的,并不能作为地震预测的依据。



2 阅读:682

生态环境捍卫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