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朝代,作为满人入关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有着非常奇特的官僚制度,甚至他们的爵位制度也很有特色,不仅有汉化的爵位,还有满洲特色的爵位。有时候,同一个爵位,往往满洲和汉式的称号都有。
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爵位名号数量繁杂,很多人都容易搞混,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爵位议政王、辅政王、摄政王、铁帽子王等等民间称呼,还有郡王和亲王等半官式称呼。
这一些五花八门的王爵称呼有时候让人一头雾水,很难分辨他们的区别,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一些都是王爷,高高在上,大概是区别不大,但是懂的人知道,虽然都是王爷,但是区别很大。今天说下他们都有啥区别。
议政王,这是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事情的爵位称呼,主要存在于雍正前妻的清朝以及后金,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因为都能参加议政会议,和其他大臣一起的会议总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
这个来源是满清早期的军事共议制度,当时满清高层还是还没有完成官僚集权,努尔哈赤的八旗更像是一个部落联盟,大汗和其他旗主的差距不大,议政王有着非常大的权力。最后被雍正建立的军机处取代。
辅政王,这个也是清初的王爵称呼,主要存在于顺治前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哥争权,最后都妥协,共立福临为皇帝,并且决定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所以两人被称为辅政王。
铁帽子王,这也是民间统称,类似于铁饭碗,因为清朝规定王爵隔世递降,但是为了表彰开国时候立过功的几位宗室,规定他们的爵位世袭罔替,不受递降的规定影响,一开始总共八位,后来又增加4位,总共12位世袭罔替的宗王一直到清末。比如多尔衮、济尔哈朗、豪格、代善等后代都是铁帽子王。
摄政王,顺治和宣统时期独有,顺治继位之后,多尔衮逐渐掌握大权,甩开了济尔哈朗独揽朝政,被顺治尊为摄政王。而宣统时期,当时他年幼,朝廷议定由其生父载沣摄政。属于官方称呼。
亲王,全称是和硕亲王,一般都是当世皇帝的兄弟、子嗣,封号为一字,附加亲,全程和硕某亲王,譬如多尔衮,全称就是和硕睿亲王。济尔哈朗是和硕郑亲王。这个从努尔哈赤时期一直到宣统时期都有册封。
郡王,全称多罗郡王,是第二等王爵封号,规格和待遇比亲王第一等,大致和亲王子相当,清朝规定亲王嫡子降一等封郡王。这个也是一直延续到清末,其中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错别字太多了!
努尔哈赤册封谁当亲王了
你媽的多少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