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贤邈已远,凛凛生气存。韩范不时有,此心谁与论。”初看这首诗写得大气凛然,不熟悉的人绝对不会把这首诗和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奸臣秦桧联想到一起。
青年的秦桧夜赏《范文正公书伯夷颂》后,有感而发,大笔一挥写下此诗。他厚颜无耻的自比偶像范仲淹和韩愈,要追寻他们的脚步,忠心报国。范仲淹要是知道了估计会从棺材里跳出来自己撕了给好友苏舜元的题字。秦桧这位历史上无可争议的大奸臣完美的演绎什么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范文正公书伯夷颂
二十五年风雨飘摇宋哲宗(他在位时是北宋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但是英年早逝)元祐五年(1090年),湖北黄州(就是苏轼人生中最大的挫折之地,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那个黄州)江边的一条小船上,秦桧出生。虽然秦桧的出身不能说是达官显贵,但也算得上是个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曾祖父和祖父都是落第秀才,但其父秦敏学进士出身(相当于现在考上了国家公务员),可惜去了基层,他先后做过玉山县令、静江府古县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和县委书记)。
秦桧
秦桧就是出生在父亲带着母亲王氏前往古县任县令路过黄州的时候。而后的历史无从考证,史书里记载的是秦桧生于黄州,先居常州,后徙居江宁。秦桧8岁时,父亲秦敏学过世,母亲王氏带着他和弟弟秦棣投奔刚在祁门做县令的舅舅王本。到了祁门之后,王本找了一个叫汪伯彦(这个人后来官至宰相,但是天天不干正事,被辞退了)的人教自己的儿子读书,秦桧和他弟弟秦棣沾了光跟在后面一起学习孔孟之道。而后因为家里穷,刚成年的秦桧不得不一边读书备考一边赚钱补贴家用。
秦桧
秦桧去了一家私塾(相当于现在的民办学校)做先生(也就是老师)。每天对着一帮孩童传授孔孟之道,但是孩童过于顽劣,总是会在课堂之上挑战秦桧作为先生的权威。可是这帮孩子的家庭非富即贵,打骂不得,无从下手的秦桧便心生反感。这种底层人为生计奔波的日子让秦桧早已厌倦,写下:“若得水田三百亩,此番不做猢狲王”,大致的意思是我要是有田有地我才不来给小孩做老师。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秦桧作为利己主义者的表现,众所周知在古代老师这个职业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但是秦桧并没有把教书育人看得有多高尚,在他的骨子里他就是利己的,并不是有多崇高的志向。只是因为贫寒和生计,一个肩不能挑背不能扛的读书人只能去教书;也可以看出一个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野心以及对地主阶级的向往。这种窘迫的处境让秦桧急于去改变自己的现状,于是更加发奋苦读。
进士及第开启全新人生宋徽宗(就是写瘦金体闻名的那个皇帝)政和五年(1115年),屡试不中的秦桧在这一年进士及第(有传言是状元),担任密州教授(相当于地方的教育局长)。从此秦桧时来运转。
瘦金体
宋朝极其重文轻武(太祖皇帝埋下的种子),所以文臣地位极高,能够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才子是各大世家青睐的对象,这也导致了宋朝每到放榜之日就有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目“榜下捉婿”,大胆推测下,应该就是这个时候王珪的孙女嫁给了秦桧。
简单讲一下王珪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提到他的外孙女大家肯定熟悉,就是那个以“写小词,喝大酒,通宵打麻将”为人生三大爱好的宋朝第一女词人,麻将一姐李清照。王珪是宋初宰相,当年科举也是高中榜眼,直接担任扬州通判(大致相当于副市长兼任纪委书记),后来一步一步地官至宰相。王珪除了一个孙女嫁给了秦桧,还有一个孙女嫁给了蔡京(北宋奸相),还有一个无从考证说法是秦桧的老婆王氏是童贯的干闺女,这些复杂的关系,可以看到,后来秦桧能够官至宰相,也是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在的。
王珪
人只要认认真真地去努力了,总会收获你想要的。成功进入体制内的秦桧并不满足于小小的密州教授一职,通过自己的努力,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34岁的秦桧通过了词学兼茂科(北宋新增的一个科举名目,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遴选),担任太学学正(央属最高学府里的教务处主任),虽然官不大,好歹是在天子脚下了。到了宋钦宗时期,秦桧历任左司谏(类似现在的国家纪委监委、国家检察院的科长),御史中丞(大致相当于检察长,国家监察部门最高职位,宋代没有御史大夫,副职御史中丞为实际最高职位)。
很难想象到此时的秦桧还是有那么一点文人风骨在,他极力主战。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年初的时候,秦桧上谏宋钦宗要打,必须打,不打不行,不能答应金国割地赔款的要求。宋钦宗没有理他,把还是太学学正的秦桧升为职方员外郎(兵部职方司副司长)。同年十一月的时候,金国挥师南下直接包围京城汴梁(今开封),要求割地赔款,秦桧这个时候再次上谏主战,宋钦宗谜之操作,又不理秦桧的奏书,还让他和程瑀一起护送赵枢(宋钦宗的儿子)出使金国,以求两方停战,正值壮年的秦桧认为这个职位专门是为了割地求和的,和自己的初衷不符,自然不同意。三次上奏说这个工作老子干不了,不干了!但是宋钦宗依然不理他,为了生活的秦桧只得硬着头皮上。然而出师不利,不仅没议和成功,自己家老大的儿子还被扣了。金国放话,割地议和后就放人。
宋金版图
秦桧和程瑀回去后,按照常理来讲,事情没办好不给降职就不错了,但是秦桧回去后在时任御史中丞的李回等人推荐下,升为左司谏。这个月还没过完,宋钦宗召百官商议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是否割让,秦桧依然主战,拒不割让。第二天,宋钦宗再一次召百官商议此事,秦桧等人依然是主战,拒不割让,没过几天,秦桧就被破格提拔为御史中丞。
秦桧此时的主战,并不是说他真的是一个忠君爱国之人,他的选择也是从利己的角度出发,对功名利禄和个人前途无限向往的他自然不满足于小小的太学学正,在他看来当时的宋朝还是有一战之力的。不管最后成没成功,他都能进入皇帝的视线,这样才有进一步出人头地的机会,而事实证明他赌对了。
宋钦宗画像
宋钦宗这个人大概是个天秤座,选择困难症晚期患者。面对金国的威胁,自己可能也很纠结,想打又怕打不过,投降又不甘心。加上朝廷上主战派和主和派吵得不可开交,这让毫无主见的宋钦宗就更加左右为难,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主战派义愤填膺请求出击,他大受鼓舞决定留下来守城,战斗到最后一刻。主和派苦口婆心一顿劝,他又决定弃城跑路。最终导致失去战机,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金军攻破东京汴梁,掳走徽、钦二帝以及一干北宋朝臣,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见风使舵,亡国奴的转变一同被金国掳走的大臣中自然少不了秦桧。人生的轨迹悄然改变,倘若秦桧此时选择忠心向国,宁死不屈,加上他在文学书法上的造诣(宋体是他所创),他在历史的名声不会像现在这样臭。但是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秦桧开始发挥利己主义者天赋和文才技能,各种见风使舵,阿谀奉承,走上了一条卖国求荣的不归路。
秦桧书法作品 《深心帖》
靖康二年(1127年),在金军攻破汴梁时,“跑得快”的赵构出逃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随后便在此建国称帝,是为南宋,赵构便是宋高宗。远在金营之中的宋徽宗听闻自己的儿子建立了南宋,大喜过望,我大宋没有亡!我还有谈判的资本!于是委托秦桧修改润色议和书,此时的秦桧极尽谄媚之能,在金廷混的风生水起。其他一起被掳走的北宋大臣皆被流放,唯有秦桧幸免。接到徽宗的委托,秦桧大笔一挥,原本的议和书变得卑躬屈膝,摇尾乞怜。秦桧也因为自己的文笔和才思受到完颜宗翰的赞赏,赐给秦桧钱万贯、绢万匹,并把他赐给了完颜晟。完颜晟又把他赐给了自己的弟弟完颜昌。秦桧在完颜昌手下做到了参谋官,此后他便频繁出现在金国达官显贵的宴会上。
秦桧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向完颜昌证明自己是一条好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攻打楚州,史称楚州之战。秦桧给守城的宋将赵立写劝降书,奈何楚州军民并不理睬他,死守不屈。
军民“抑痛扶伤巷战,虽妇人女子亦挽贼俱溺于水”。
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他的劝降。
回归南宋,初次拜相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带着一家老小金银财物回归南宋。怎么回来的?秦桧说自己杀了监视他的金兵,抢了一条小船逃回来的。别人信不信没关系,有几个重要的人信就行,首先就是宋高宗选择相信他,其次就是和秦桧交好的宰相范宗尹、枢密院李回力保秦桧忠心耿耿。有了皇帝的信任和权臣的力保,秦桧得以在朝廷站稳脚跟。
在秦桧一番巧舌如簧的言辞下,宋高宗觉得秦桧是一个忠心之士,直接任命他为礼部尚书(相当于集国家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三部部长于一身),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秦桧升任礼部尚书,他的随从也都纷纷被封了官。此后秦桧的仕途步步高升,一路做到了宰相。
秦桧和夫人王氏、谏官万俟卨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二月,秦桧升任参知政事(大致相当于宰相的副手),时任宰相范宗尹要废除宋徽宗以来滥加赏赐的事,一开始作为得力助手的秦桧是极力赞成,但是看到宋高宗反对,他又见风使舵,开始附和高宗。还借此机会,各种排挤范宗尹(为了权力叉朋友两刀)。同年七月,秦桧得偿所愿,范宗尹被罢相。同年八月,秦桧升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初次拜相。
当了宰相的秦桧开始结党营私,大搞小团体,同时开始向金国表忠心。首先提出的就是“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明面上是给南宋朝廷“以和议佐攻战”的策略,实际上是给金国缓解南方压力的卖国之策。这条策略把宋高宗气得跳脚,直接罢免了他的宰相之位。
二次拜相,残害岳飞绍兴五年(1135年)到绍兴八年(1138年),金太宗去世,完颜昌主政,秦桧也得以反朝为官。此时南宋抗金的局面一片大好,岳飞、韩世忠等武将骁勇善战,多次击败金军,金兀术多次差点被活捉。但是宋高宗这个人的选择困难症又犯了,既怕赢,赢了宋钦宗回来,自己的皇帝没得做,还会让武将专权跋扈;又怕输,输了金国一怒之下灭了南宋,自己成千古罪人,于是左右为难之际,他还是决定议和。在秦桧的鼓动下,宋高宗收回对岳飞的任命,岳飞积极北伐的计划成为泡影。
秦桧跪像
绍兴八年(1138年),赵鼎罢相,秦桧二次拜相,此次为相,秦桧玩弄朝纲,排除异己,赵鼎罢相之后,秦桧开始独揽大权,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次宰相一做就是17年之久。
这一年的宋高宗不知道脑子哪根筋被人挑了,希望议和的局面速成,甚至不惜向金国称臣。在秦桧的运作之下,宋金第一次议和达成,宋朝称臣、割地,岁贡。
秦桧及其党羽跪像
时间来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兀术再次南下,宋军连战连捷,金兀术覆灭南宋计划失败。
按照正常逻辑来讲,你打不过我,我就打回去,多好的机会。
秦桧一看这不行,自己的主子吃了败仗,于是开始蛊惑宋高宗,宋高宗也犯病,直接把在外打仗的岳飞等将领全部召回,美其名曰“论功行赏”。
此时金兀术有求和之意,但是条件是处死岳飞,否则免谈。
于是秦桧开始布局,先是万俟卨[mò qí Xiè]弹劾岳飞,接着张俊又诬告岳飞部将张宪谋反,宋高宗被蛊惑,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在外征战的岳飞,岳飞父子锒铛入狱。
秦桧又以谩侮先皇,意图谋反等“莫须有”的罪名诬告岳飞,最终岳飞惨死风波亭。
杭州岳王庙
眼看着岳飞被处死,金兀术覆灭南宋最大的威胁被清除,乐呵呵的和南宋达成第二次议和。
此次的议和对南宋来说依然是不平等条约,但是对宋高宗来说无所谓,只要自己依然可以做皇帝,其他无所谓。
和金国达成议和,宋高宗觉得秦桧功不可没,相继进封其为秦、魏两国公。得到皇帝宠信的秦桧进一步残害异己。小肚鸡肠的他把原先反对的自己的赵鼎、王庶等人贬出京城,其他朝臣也因为言语冒犯被秦桧贬官。一时间秦桧权倾朝野,朝堂之上,没有人敢反对秦桧,稍有出言不逊,轻则罢官贬黜,重则身首异处。
岳飞庙前秦桧及其党羽跪像
晚年的秦桧大权在握连宋高宗都不曾放在眼里,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66岁的秦桧病死在家,一代奸相寿终。
纵观秦桧被掳后的人生,大可以看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永远只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金营里见风使舵,卑躬屈膝,而金国恰巧又需要一位精通宋朝文化的人,于是秦桧在金国风生水起。回归南宋的他,借助宋高宗惧战的心理,大搞议和,趋附金国。表面上看,是求得和平,实际是卖国而肥自己,晚年的他大兴文字狱,斩断一切对自己的不利言论。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演绎得淋漓尽致,而结党营私,残害忠良,陷害岳飞,更是让世人不耻,至今仍然跪在岳飞墓前,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