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传统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在稳增长、扩内需、促销费、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实施数字化改造,形成“智改数转网联”数字生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那么,想要完成这一转型目标,加强培养一批在智能控制、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具有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轻工数字化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其专业设置与教学模式直接决定了行业未来的竞争力。特别是在软科2024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二的华南理工大学,就早已在轻工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拥有了完整、成熟的培养体系。
据了解,华工的轻化工程专业始建于1952年该校组建之初,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克复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因此具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和顶尖的科研基础,是我国制浆造纸及其自动化、智能化、清洁低碳、生物质炼制、污水处理等相关领域科研和工程实践精英人才培养的基地。
目前,该专业其综合实力不仅在国内位居前列,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不遑多让。就拿排名认可度极高的软科来说,华工轻化工程专业在其2024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获得了“A+”评级,位居全国第二。这无疑彰显了华工在轻工业领域的坚实地位,同时也能反映出该校轻化工程专业拥有着非常雄厚的专业建设实力。
而小编之所以认为华工的轻化工程专业能够呼应《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中培养轻工数字化人的要求,是因为它早已做到了有机融合传统轻化工程专业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质炼制、“双碳”等新兴领域知识,将当前植物资源应用技术、工业人工智能技术、清洁低碳技术的最前沿研究贯穿于本科教学。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让他们站在轻化工领域的技术“地基”上,又能伸手触摸到数智时代的“天花板”。
同时,该校轻化工程专业所在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还构建了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依托1+1导师制精准培养,很多同学从大一开始进入实验室,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科技竞赛活动,屡次在国内外科研竞赛中获奖,很多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就已发表专业相关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
这种“早进实验室、早接触科研”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积累了扎实的科研素养和实战经验。因而,华工轻化工程专业的升学比例和就业质量都在逐年增高。尤其是近两年,本科毕业生保研、考研或出国留学的比例超过46%;其他毕业生也是就职国内大型企业单位的居多,代表性就业单位包括维达、玖龙、广纸等大型知名纸企,广州印钞、上海华谊、邦普循环、华为、建发集团、中国电信等。
正所谓,“人才是转型的第一资源”。在轻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华工这种既扎根行业需求、又拥抱技术变革的培养模式,无疑让学子们的每一步都踩在了产业升级的鼓点上。
甚至可以说当行业还在探讨如何培养数字化人才时,华工轻化工程学子早已带着“传统工艺+数字基因”的双重烙印,奔跑在轻工业转型的最前线。所以,如果有考生渴望在轻工业绿色化、智能化的浪潮中抢占先机,华南理工大学这个拥有70余年积淀、始终与行业同频共振的轻化工程专业,或许正是你实现价值的最佳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