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年过七旬的老人梁诗伟在自家祖宅发现了一张老旧的借条,他缓缓拿起定睛一看。
这不是这不是抗战时期游击队的借条么!
上面写着借鸿文三姐白米近40石,大洋5000,金条8支,还有两分的利息!
梁老没有犹豫,立刻来到了当地政府,将这字据展现出来。
政府看到此借条后大吃一惊。
别说我这了,就连整个广东省都不一定能还得起。
因为这借条上的钱连本带利换算到今年,价值3万亿人民币!
如今65年过去,这张借条还能算数吗,梁诗伟又能得到多少的还款呢?
军民鱼水情深
这张借条的故事,还要从1944年的一个秋夜说起。
那天晚上,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大井头村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
梁家的大门被叩响,站在门外的是一群身着军装的人。
原来,他们是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的战士,这支队伍已经在日寇的铁蹄下浴血奋战了数月。
游击队长李兆培向梁家主人鸿文三姐说明了来意。
他们在战斗中弹尽粮绝,急需补给,这才来到梁家求助。
鸿文三姐听后,二话没说便让家人打开粮仓,慷慨地拿出了60斤白米。
她安慰战士们说:“同志们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在后方理应尽绵薄之力。”
“大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岂能在这点粮食上斤斤计较。"
游击队员们看着眼前的白米,个个眼眶湿润。
他们感激地说:“梁大娘,你们的慷慨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啊!”
“等打败了日寇,我们一定会回来好好感谢你们的!"
鸿文三姐笑着摆摆手,说:"大家都是为国为民,何须感谢。"
年仅6岁的梁诗伟躲在屋角,静静地目睹了这一幕。
他看着母亲和游击队员亲切交谈的场景,仿佛感受到了鱼水深情。
虽然年幼的他还不太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这一幕却深深烙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临行前,李兆培执意要留下一张借条。
他郑重地写下。
"今借到大井头村鸿文三姐白米60斤,待胜利后由当地县政府按每年一倍偿还,如此类推。"
鸿文三姐本想推辞,但在李队长的坚持下,她最终收下了这张借条。
送走了游击队员,鸿文三姐把借条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她心里清楚,在这场民族危亡的斗争中,自己能做的就是鼎力支持前线将士。
这张借条,不仅仅代表着一份慷慨解囊的善举,更象征着军民同心、共御外敌的信念。
转眼间,65年过去了。
2009年的一天,已届古稀之年的梁诗伟在整理祖屋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尘封已久的铁盒子。
出于好奇,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盒子,竟然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张。
定睛一看,赫然是当年游击队留下的借条!
昔日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历历在目。
他不禁想到:这张借条还有效吗
当年的诺言,政府还会兑现吗
带着满腹疑问,梁诗伟辗转来到了江门市政府。
历史见证
当梁诗伟带着这张尘封65年的借条来到江门市政府时,工作人员们都惊呆了。
他们小心翼翼地接过这张泛黄的纸张,仔细端详着上面的字迹。
尽管岁月已经在纸张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但那清晰的笔迹依然诉说着65年前的故事。
政府工作人员立即启动了文物鉴定程序。
经过一系列严谨的考证和鉴定,专家们一致认定。
这张借条是真实的,确实出自1944年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之手。
这一发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撼。
大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欠条。
它记录下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军民鱼水情深、同甘共苦的感人故事。
它也再次印证了梁家先辈为抗战胜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政府决定对梁诗伟进行表彰和奖励。
他们给予梁诗伟2万元的一次性奖金,以感谢他为保存这份珍贵历史文物所做的努力。
同时,政府也决定将这张借条永久保存在江门市民政局,作为一份弥足珍贵的抗战文物。
但政府也明确表示,除了这次奖励之外,梁诗伟不能再以这张借条为由提出任何其他要求。
这是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和混乱。
面对政府的决定,梁诗伟表示完全理解和接受。
他说:“我把这张借条交给政府,并不是为了获得什么物质利益。”
“我只是希望我母亲和其他先辈为抗战所做的贡献,能够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
“现在政府给予了奖励,还决定永久保存这份借条,我已经非常满足了。”
梁诗伟的话语朴实而真诚,道出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对他而言,这份褒奖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
更是对梁家乃至所有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的普通百姓的致敬。
然而,故事到这里并未结束。
就在梁诗伟以为一切尘埃落定时,命运却又和他开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玩笑。
数额更大的借条
在修缮祖宅屋顶时,他意外发现了另一张藏匿多年的借条。
这张借条的内容更加惊人:38担70斤白米、5000大洋,外加8根金条!
立据人依然是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三中队的李兆培。
落款时间是民国33年12月年12月。
这张借条比先前发现的那张借条晚了整整两个月。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发现,梁诗伟再次陷入了困惑。
这笔钱放到当时,价值就高达500万元。
更何况借条上还注明,"待胜利后由当地县政府偿还,付息两分"。
经过估算,这张借条的本息叠加,放到今天竟价值3万多亿元!
面对这张天价借条,当地政府部门一时陷入了困境。
一方面,他们认可梁家当年对游击队的支持,认为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偿和奖励。
但另一方面,借条上的数额实在太过惊人,即便是政府也难以承受。
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对借条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他们难以相信,当年的一个普通人家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钱财借给游击队?
况且,粮食、金条数量如此之大,游击队又是如何运走的呢?
此消息一出,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人们对借条的真实性、对政府会如何处理这笔"巨债"充满好奇。\
有人认为,政府理应全额兑现。
毕竟借条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况且梁家当年也是实实在在支持了革命事业。
也有人指出,按借条上的利息计算。
3万多亿实在是个天文数字,就算是国家也不可能拿出这笔钱。
还有人从法律角度分析,认为借条已经超过诉讼时效,不具备法律效力。
也有人质疑借条的真实性,认为很可能是后人伪造的。
随着社会的热议,人们的研究,梁家的历史也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当时,梁家确确实实是有这个实力的!
这一切要追溯到梁诗伟的父亲梁鸿文的传奇经历。
梁鸿文年轻时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十几岁被卖到美国后。
凭借着自己的商业头脑和勤奋努力,很快就白手起家,成为了一名颇有名气的华人富商。
回到中国立刻就置办了大量田产,梁鸿文去世后,家中的财富基业都由鸿文三姐打理。
她不仅把梁家的家业经营得有声有色,还热心公益,经常接济乡里的贫苦乡亲。
因此,当游击队来到梁家求助时。
鸿文三姐慷慨解囊,拿出大量粮食、金银等物资支援,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一方面是出于爱国爱民的情怀,另一方面也是梁家雄厚经济实力的体现。
面对种种议论,政府经过慎重考虑,最终拿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鸿文三姐和梁家的其他成员,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
这种慷慨解囊,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这种爱国奉献精神值得大力弘扬!
但考虑到欠条数额过于庞大,即便以今天的财力也难以完全兑现。
他们决定再给予梁诗伟一笔合理的资金,作为对先辈义举的再次肯定。
政府还表示会持续关注梁诗伟的生活状况,在其他方面给予适当的补助和照顾。
再次,政府认为这两张借条是极具价值的革命历史文物。
为此,他们决定将这两张借条收藏在当地博物馆。
并设立专门的展厅,向社会各界宣传梁家的感人事迹。
这既是对借条价值的最好保存,也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峥嵘岁月中的动人故事。
结语
至此,这场由两张老借条引发的风波,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它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英雄后代的崇高品德,也重温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
更重要的是,梁家和游击队的这段佳话,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
资料来源
1.央视网-2011-09-06-《“红色借条”不该成为一笔糊涂账》
2.央视网-2011-09-05-《游击队67年前借老乡8根金条 民政局称无法兑现》
3.人民网-2011-08-18-《60多年前的游击队借据不该是一笔糊涂账》
大妈向游击队借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