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的刘德华又带着新片杀回来了!5月1日,他搭档倪妮的金融犯罪片《猎金游戏》即将登陆影院,这是今年五一档首部官宣的大制作。可消息一出,评论区却炸了锅——有粉丝激动刷屏“华仔永不言退”,也有人泼冷水:“去年三部扑街片还没看够?”这位红了四十年的“娱乐圈常青树”,正面临职业生涯最微妙的时刻:新片不断上映,票房却连年缩水,曾经的票房灵药,如今还灵吗?
翻开刘德华的片单,连资深影迷都要倒吸凉气。2023年四部主演电影、2024年三部主演加两部客串,这工作量让年轻演员都望尘莫及。但高产背后,是惨淡的数据:去年《拆弹专家3》票房勉强破2亿,比前作缩水60%;今年春节档的《寒战前传》更是只收了1.7亿,连热搜都没挤上。最扎心的是豆瓣评分——近五年他主演的12部电影,6分以下的竟有7部,被网友调侃“拍烂片比发专辑还勤快”。
时间倒回2019年,那时的刘德华还是妥妥的票房保证。《扫毒2》13亿、《拆弹专家2》破14亿,抖音入驻三天涨粉5000万的纪录至今无人能破。可自从2023年开始,情况急转直下。去年暑期档《暗线追凶》投资2.5亿,票房却卡在3.2亿,片方亏得血本无归;今年初的《焚城》更惨,明明豆瓣7.1分的好口碑,票房却止步2.58亿。有影院经理苦笑:“现在刘德华三个字只能保证首日排片,观众买不买账还得看天命。”
细看他接戏的路数,确实让人捏把汗。金融大亨、拆弹专家、卧底警察……近三年他演了五次“西装暴徒”,三次“孤胆英雄”,角色同质化到粉丝都分不清剧情。去年在《无间风暴》里,他更是从30岁演到60岁,被吐槽“装嫩用力过猛”。反倒是《流浪地球2》里惊鸿一瞥的科学家,虽然戏份不多却广受好评,可惜这样的突破性角色实在太少。
业内人揭秘,刘德华的“接片焦虑”背后藏着港圈生存困境。如今还能撑起票房的香港男星,十个手指数得过来。投资方抱着“刘德华+警匪片=基本盘”的旧黄历,把本子雪花般递到他面前。再加上他与邱礼涛、王晶这些老搭档的“人情债”,接戏更是刹不住车。更现实的是经济利益——除了每部戏2000万起步的片酬,担任监制还能拿分成,这样的诱惑谁能拒绝?
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00后影迷小陈直言:“我爸那辈人看刘德华是情怀,我们这代只认好故事。”这话戳中了要害:当60后、70后逐渐退出主力观影群体,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靠“刘德华”三个字通吃四代的时代早已过去。今年清明档的《追龙2025》就是明证——同样的枭雄题材,同样的王晶导演,票房却比2017年的《追龙》少了整整8亿。
值得玩味的是,刘德华并非没有转型意识。即将在7月上映的《长安的荔枝》里,他首次挑战奸相杨国忠,预告片里阴鸷的眼神让老粉直呼“不敢认”。这部改编自马伯庸小说的历史正剧,被看作他跳出舒适圈的关键一步。而五一档的《猎金游戏》同样藏着小心机——首次尝试金融犯罪题材,与倪妮上演“高智商对决”,或许能打破“枪战专业户”的固化印象。
站在十字路口的何止刘德华。整个港产片都在经历阵痛期,去年港片在内地总票房较巅峰期缩水72%,《怒火重案》《拆弹专家》这类传统警匪片越来越难撬动年轻观众。有制片人透露:“现在投资人看到港式枪战剧本就摇头,反而对《毒舌律师》这类现实题材眼前一亮。”这或许给刘德华指了条明路——与其在动作片里打转,不如像梁朝伟接拍《无名》那样,用演技在文艺片里杀出血路。
回头看刘德华这四十年的影坛路,从TVB五虎到三金影帝,他始终是勤奋的代名词。可当“劳模”标签变成“烂片王”的注脚,是时候重新思考:观众到底想要怎样的刘德华?是那个每年准时报道的“西装硬汉”,还是愿意沉淀下来、打磨精品的“演技派”?五一档的《猎金游戏》或许是个试金石——若这次再折戟,恐怕连最忠实的粉丝都要喊出:“华哥,该歇歇了!”
这场关于“刘德华价值”的讨论,本质是影视行业新旧交替的缩影。当流量明星批量制造、AI技术冲击传统拍摄,63岁的天王仍在片场搏命,这份敬业令人敬佩。但市场永远残酷,它不会为情怀永远买单。或许正如网友所说:“我们不是不爱刘德华,只是更爱那个认真选戏的刘德华。”
电影只看华哥的。
拆弹专家3都没上映,现在是什么人都能写呢?
扑街,癫三倒四,乱出八糟。现在只要是刘德华主演,帮扑街从一公开就黑到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