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不输“楷圣”欧阳询,唐太宗也拜他为师

茶眼评陕西 2025-02-24 04:33:55

在唐代能写一手好书法的人众多,而擅楷者则更多,欧颜柳三位大师的名气就如雷贯耳,楷书影响至今。而有一位与欧阳询处于同一时代,他的实力不逊,但却名气稍弱,但他的书法成就却不容小觑。

他就是张旭的外祖父—虞世南,虞世南身处初唐时期,他是由隋入唐的书法家,作为智永的关门弟子,他在书风上继承了正统的魏晋笔法。而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又喜爱得不行,这时能充分掌握“二王”笔意的虞世南就备受唐太宗的重用了,常与他探讨书法并拜其为师。

虞世南被赞为 “五绝名臣”,后入选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离世后,唐太宗伤心直言 “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 ,足见其在唐太宗心中的分量。

而在他的众多书作中有一作气质独特,那就是他的小楷《演连珠》书作,此作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楷圣”欧阳询。此作共约384字,其中字字严谨,线条圆润,笔画藏锋显劲,尽显他对书法细节的极致掌控。

其楷书特点鲜明,笔画圆润,体势端正,内含刚柔,外显温润,呈现出一种内敛含蓄的美感,与欧阳询的险峻刚劲截然不同,展现出书法中的平和与稳重。这种风格与儒家所倡导的 “君子之道” 相得益彰,讲究 “外柔内刚”,表面温和,内在却蕴含刚劲之力,追求 “中和”,强调笔法的平衡与节制,反对过于张扬,每一笔都体现着内在的力量与韵律。

虞世南的《演连珠》起笔多藏锋,少露锋,将含蓄格调发挥得淋漓尽致;行笔主打稳重;收笔多内敛,其线条粗细均匀,虽纤细却视觉感强烈,点画安排紧凑,中宫紧收,点画之间和谐融洽,上下笔首尾顾盼生情。

撇笔形态丰富,有柳叶撇、小短撇、竖撇等,各具特色。整体布局舒朗,行距远大于字距,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突出。

《论书》中评价虞世南“虞得其筋,褚得其肉,欧得其骨”,虞世南最得书法之 “筋”,意味着他的字聚精力、有活力、精气神具备且雍容华贵。这种 “筋” 包含着对书法中极难掌握的 “力道” 与 “控制”,轻重互补,而这绝非天赋,是后天大量练习的成果。

在书法史上,唐楷承上启下。楷书萌芽于东汉末年,成长于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代走向成熟。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奠定了唐朝书法盛世局面,其中虞世南还是褚遂良的老师。

宋徽宗主持修订的《宣和书谱》称 “虞则内含刚柔,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高度评价了虞世南书法中的儒家君子之气。虞世南的书法继承 “二王” 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演连珠》通篇和谐自然,浑然天成,筋力健秀,笔势外收内敛,全无放纵之笔。

有人认为虞世南的《演连珠》完全碾压 “楷书四大家” 的楷书,这种观点虽有争议,但不可否认虞世南楷书的独特魅力。与欧阳询、颜真卿等人相比,他的楷书个性表达不那么明显,更为温润典雅。

虞世南作为王羲之的第八代传人,虽其字看似与王羲之风格差异较大,但他主要受老师智永影响,其 “钩” 的写法出锋短且厚实就源自智永,并影响了众多初唐书法家。

0 阅读:40

茶眼评陕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