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万史浮华
«——【·新的丧葬方式·】——»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入土为安,所以土葬的方式传承千年。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火葬却成为了一种新的丧葬浪潮,并逐渐成为主流。
时过境迁,正当人们已经习惯火葬送别亲人时,另一种新的丧葬方式却悄然出现。
它比土葬更节约,比火葬更环保,却刚一亮相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那,它到底是什么方式?
本文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内容为作品完整存在虚构成分,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土葬:入土为安·】——»
生老病死,循环往复,而如何送别逝去的亲人,自古以来都是一件顶顶重要的大事。
在传统的观念里,人死后,只有将遗体完整地安葬在土地之中。
才能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也才能保佑家族的香火延续,子孙后代繁荣昌盛。
因此,尽管时代变迁,在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土葬依然是主要的丧葬形式。
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土葬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紧张。
每一位逝者都需要一块墓地,长年累月下来,这片土地上,活人与死人争地的现象将会愈演愈烈。
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周边,墓地的价格更是水涨船高,甚至出现了“死不起”的尴尬局面。
除了土地问题,如果逝者生前患有某些传染性疾病,而遗体又没有经过妥善的处理。
那么在埋入地下后,病原体就有可能污染土壤和水源,成为潜在的健康威胁。
特别是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这种风险更加不容忽视。
土葬,这种延续千年的传统,在现代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火葬:从“异端”到“主流”·】——»
1956年,全国上下开始推行火葬。
其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当然为了让百姓接受火葬,政府也是费尽心思,不仅发放火葬补贴,还会提供免费或者低价的骨灰存放服务。
如今六七十年过去了,接受火葬方式的百姓越来越多,可就在这个时候,却出现一种新的丧葬方式。
毕竟火葬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除了情感上的困扰,火葬也有着不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火化炉一烧就是几个小时,需要消耗大量的天然气或柴油。
此外,火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比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等。
火化后的骨灰处理问题,也是非常严峻。
如果骨灰盒质量不过关,或者随意丢弃,其中的有害物质就有可能渗入土壤和水源,造成二次污染。
再加上火葬在一些地区确实比土葬便宜,但火葬服务、骨灰安置以及追悼会的费用加起来,也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所以在土葬和火葬都并非最好选择时,一些听起来颇为“惊世骇俗”的丧葬方式就开始出现。
«——【·堆肥葬·】——»
堆肥葬,就是将逝者的遗体,通过一种自然的方式,转化为肥沃的土壤,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回归自然。
进行堆肥葬时,通常会选择在指定的自然墓地或者私人土地上进行,这些地方的土壤和环境条件都必须适合遗体的自然分解。
同时遗体的处理也不再使用那些含有化学成分的防腐剂,而是用可生物降解的布料或者天然材料轻轻包裹。
然后,遗体会被安放在一个浅浅的墓穴里,或者一个特制的容器中,这个容器通常是用木材等天然材料制成的。
紧接着,工作人员会在遗体上覆盖一层厚厚的有机物质,比如树叶、稻草、木屑等等,这些东西就像是“催化剂”,能够加速遗体的分解。
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大自然了。
在微生物的辛勤工作下,遗体会慢慢地分解,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
最终,遗体将彻底转化为肥沃的土壤。
让逝者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到延续,真正实现“尘归尘,土归土”。
堆肥葬最突出的就是环保,但也存在难以回避的问题。
有关堆肥葬的相关法规政策尚不完善,更重要的是,堆肥葬在社会接受度方面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将亲人的遗体“堆肥”,在情感上和伦理上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结语·】——»
除了堆肥葬这般“化作春泥”的先锋尝试,近年来,各种生态葬法也频频出现。
树葬、海葬、花葬,这些看似“新潮”的丧葬方式,实际上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它们不再仅仅关注“身后事”的形式,而是更加注重生命的循环与延续,以及对环境的保护。
无论是选择哪一种方式,都是逝者对世界的最后告别,也是生者对他们的永恒怀念。
最终,这些不同的形式都将殊途同归,化为对生命最深沉的敬意。
毕竟,死亡并非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是生命在天地间循环往复的永恒乐章中的一个音符。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21-03-18,不土葬不火葬,你愿意死后让身体化为土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