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新政协,有人说梅兰芳当委员不够格,毛主席反驳:谁说不够格
1949年7月的一个下午,北京西单一处会议室内气氛凝重。新政协筹备会议正在进行,毛主席仔细审阅着文学艺术界政协委员候选名单。突然,他的眉头紧皱,抬起头来环视四周。"这份名单上怎么没有梅兰芳同志?"毛主席的声音打破了会议室的寂静。一位负责人小心翼翼地回答说,有人认为梅兰芳只是一名戏子,不够资格当选政协委员。闻言,毛主席脸色一沉。这位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为何如此关注一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又是如何从一个"不够格"的戏子,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政协委员的?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揭示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态度。
一、毛主席与梅兰芳的首次相遇
1949年3月的北平,春寒料峭。长安大戏院内却是一派热闹景象。这天,为欢迎中共中央进驻北平,剧院特意安排了一场盛大演出。
演出前一天,梅兰芳接到通知时正在排练。他放下手中的扇子,对着镜子仔细整理戏装。这将是他第一次在新中国的领导人面前演出,更是他与毛主席的首次见面。
演出当晚,长安大戏院座无虚席。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相继抵达。梅兰芳选择了《霸王别姬》作为压轴戏,这是他的成名作之一。
舞台上,乐器更换完毕。后台的梅兰芳深吸一口气,整理好头饰。当他扮演的虞姬出场时,整个剧院鸦雀无声。毛主席坐在前排,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舞台。
演至项羽和虞姬诀别时,梅兰芳的一段"力拔山兮气盖世"唱腔,让在场观众无不动容。特别是当虞姬含泪唱出"汉军围如水,四面楚歌声"时,毛主席轻轻拍打着扶手,随着节奏轻声吟唱。
演出结束后,按照惯例要谢幕。梅兰芳换下戏服,重新登台。毛主席起身鼓掌,掌声经久不息。虽然两人近在咫尺,却未能当面交谈。
这场演出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天,他给上海的陈毅打去电话,专门提到了梅兰芳的表演。"昨晚看了梅先生的《霸王别姬》,真是令人难忘。"毛主席说,"我希望在即将召开的文代会上,能再次欣赏到梅先生的演出。"
陈毅接到任务后,立即着手安排。他派人找到梅兰芳,转达了毛主席和周恩来的邀请。梅兰芳欣然应允,表示一定出席文代会。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会议期间,梅兰芳再次登台演出《霸王别姬》。这一次,毛主席不仅观看了演出,还特意安排了一次见面。
在这次会面中,毛主席谈起了梅兰芳在抗战时期的事迹。他对梅兰芳说:"您不仅是艺术家,更是一位爱国者。"这次谈话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两人从京剧艺术一直谈到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次见面为两人日后的交往奠定了基础。毛主席不仅欣赏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更看重他的民族气节。而梅兰芳也深深感受到新政权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与尊重。
二、抗战岁月中的坚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消息传来时,梅兰芳正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台下观众席已经坐满,但演出开始前,梅兰芳对全体观众宣布:"从今天起,我将停演所有戏曲,以示对国难的哀痛。"
面对日军的入侵,梅兰芳以实际行动表达爱国之情。他拒绝了日伪政府多次邀请,坚持不在沦陷区演出。1938年初,香港英国政府发来邀请,希望他去香港演出。梅兰芳婉言谢绝:"国土沦丧之际,我不愿离开。"
为了表明立场,梅兰芳开始蓄须明志。这在当时的京剧界引起轩然大波。作为青衣名角,蓄须意味着无法登台演出。有人劝他:"你可以不演出,但何必蓄须?"梅兰芳回答说:"须发之留,是为了不忘国耻。"
抗战时期,梅兰芳一家搬到了北平西城区的一处小院。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变卖家产。从古玩字画到生活用品,能卖的都卖了。即便如此,他仍坚持资助一些生活困难的京剧艺人。
1942年春天,日伪政府派人登门拜访,带来一份演出邀请函和一张50万元法币的支票。来人说:"只要您登台一次,这些钱就是您的。"梅兰芳将支票推回,说:"我已经决定闭门谢客。"
闭门期间,梅兰芳并未荒废艺术。他在家中潜心研究戏曲,整理、记录自己多年来的演出心得。这些笔记后来成为了《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的重要素材。
1945年春,日军加强了对北平文化界人士的控制。一位日本军官带着翻译来到梅兰芳家,声称要"保护"他。梅兰芳以生病为由,将床搬到了客厅,整日躺在床上装病。直到抗战胜利,他才"病愈"。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梅兰芳首次在北平天桥剧场复出演出。这一天,剧场外挤满了前来观看的市民。当他出场时,台下掌声雷动。有观众激动地喊道:"梅先生,欢迎您回来!"
这场演出的票房收入,梅兰芳全部捐给了战后重建基金。他说:"这是我应尽的责任。"演出结束后,他将蓄了八年的胡须剃去,象征着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
1946年,周恩来在重庆接见梅兰芳时,特意提到了他在抗战期间的表现。周恩来说:"您的坚持,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民族气节的体现。"梅兰芳回答说:"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这是我的本分。"
三、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1947年秋天,北平戏曲学校成立。梅兰芳受邀担任艺术顾问,每周抽出两天时间为学生们授课。他打破了传统的"单传独教"模式,主张"集体教学"。在第一堂课上,梅兰芳向学生们展示了一套完整的身段功法,从基本的行、立、坐、卧开始讲起。
一天,一位年轻学生在练习《贵妃醉酒》时,总是无法做出优美的醉态。梅兰芳走上前去,示范了三种不同层次的醉态:微醺、半醉、酩酊大醉。他特别强调:"演戏要真实,但不能完全照搬生活,要有艺术加工。"
在教学过程中,梅兰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948年春,他组织学生们观摩自己的排练过程。在《霸王别姬》的排练中,他详细讲解了虞姬自刎前的几个重要动作,从手势到眼神,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准确传神。
同年夏天,周恩来来到北平,专程拜访了梅兰芳。两人就戏曲改革进行了长谈。周恩来提出:"传统戏曲要适应新时代。"梅兰芳表示赞同,并分享了自己的改革尝试。他在《宇宙锋》中加入了新编唱段,在《贵妃醉酒》中改良了部分舞美设计。
1948年底,梅兰芳开始着手整理和改编传统剧目。他选取了《穆桂英挂帅》这部戏作为突破口。原剧中有些情节过于迷信,他将这些内容删减,突出穆桂英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改编后的版本在上演时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1949年初,中国戏曲研究院筹备成立。梅兰芳提出了"继承、改革、创新"的方针。他认为,戏曲改革要在保持艺术本质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为此,他组织了一个由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系统整理京剧的表演程式。
在与其他艺术家的交流中,梅兰芳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他与画家齐白石探讨过戏曲脸谱与国画的共通之处,与音乐家刘天华讨论过京剧音乐的创新可能。这些跨界交流为京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梅兰芳特别重视戏曲音乐的改革。他邀请了多位民族音乐家,对传统锣鼓点进行改良。在《洛神》一剧中,他尝试加入了新创作的管弦乐,使得整部戏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1949年6月,梅兰芳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提出:"戏曲艺术要'古为今用'。"他以《贵妃醉酒》为例,讲解如何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使表演更符合现代审美。这次研讨会的内容,后来被整理成教材,在全国戏曲院校推广使用。
这一时期,梅兰芳还着手编写教材。他将自己多年的演出经验和教学心得系统整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些教材不仅包含了表演技巧,还涵盖了戏曲音乐、舞台美术等多个方面,为京剧艺术的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政协筹备会上的一场争论
1949年7月15日,北京西单的一间会议室内,政协筹备会正在紧张进行。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是确定第一届政协委员人选。当文艺界代表名单送到毛主席案头时,一场关于梅兰芳是否具备政协委员资格的争论随即展开。
争论源于一位与会代表的发言。这位代表认为:"梅兰芳虽然是艺术家,但毕竟是演戏的,身份不够格当选政协委员。"这番话在会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正当会场议论纷纷之际,毛主席放下手中的名单,目光扫视全场。他开口说道:"谁说梅兰芳同志不够格?艺术家怎么就不能当政协委员了?"毛主席的声音虽不大,但语气坚定。
接着,毛主席详细讲述了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表现。他提到梅兰芳拒演、蓄须的事迹,以及在经济困难时期依然坚持资助其他艺术家的善举。"这样的民族气节,难道不值得肯定吗?"毛主席反问道。
周恩来在一旁补充说:"梅兰芳同志不仅是艺术造诣高超的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有担当的文化人。他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时,郭沫若站起来发言:"我认识梅兰芳先生多年,他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在推动戏曲改革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他完全有资格担任政协委员。"
一位来自上海的代表也举手发言:"去年在重庆,我亲眼见到梅兰芳先生将演出收入全部捐给了灾民救助基金。这样的艺术家,正是我们需要的政协委员。"
争论中,有人提出梅兰芳是"旧社会"的艺术家,可能不适应新中国的政治生活。对此,毛主席说:"新中国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艺术家更是不可或缺的。梅兰芳同志在艺术上的成就和对民族文化的贡献,足以证明他完全有资格担任政协委员。"
最后,毛主席提议:"把梅兰芳同志列入政协委员名单,大家有什么意见?"会场一片赞同声。就这样,这场关于艺术家是否有资格担任政协委员的争论划上了句号。
8月15日,正式的政协委员名单公布,梅兰芳赫然在列。当天下午,周恩来亲自打电话通知梅兰芳这一消息。梅兰芳表示:"一定不负重托,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这场争论的结果,不仅确立了梅兰芳的政协委员资格,更展现了新中国对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态度。随后,更多的艺术家、文化人被吸纳进入政协队伍,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贡献智慧。
五、新中国的文化使者
1950年春,梅兰芳接到一项新的任务:率领中国戏曲艺术团赴苏联访问演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出访的文化代表团。临行前,周恩来亲自接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叮嘱道:"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交流,更是一次文化外交。"
在莫斯科大剧院的首场演出前,梅兰芳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让不懂中文的苏联观众理解京剧。他决定在演出前增加一个简短的示范环节,通过形体动作展示京剧中的基本程式,包括"走圆场"、"水袖功"等。
演出当晚,《贵妃醉酒》令苏联观众惊叹不已。演出结束后,苏联著名戏剧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托夫斯托诺戈夫专程来到后台,向梅兰芳请教中国戏曲的表演特点。两人就戏剧艺术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探讨。
在莫斯科期间,梅兰芳还受邀到莫斯科艺术剧院讲学。他用细腻的手势和优美的身段,向苏联演员们展示了京剧中"写意"的艺术特色。一位苏联演员表示:"今天才明白,原来形体也能这样说话。"
1951年,应印度总理尼赫鲁邀请,梅兰芳率团访问印度。在新德里的演出中,他特意选择了《穆桂英挂帅》这部展现东方女性力量的剧目。演出结束后,尼赫鲁亲自到后台祝贺,并与梅兰芳讨论了中印两国的传统戏剧艺术。
1952年秋天,梅兰芳参加了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大会。会议期间,他与来自各国的艺术家进行了广泛交流。一位法国戏剧家看完梅兰芳的表演后说:"这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诗歌的视觉化呈现。"
1953年,梅兰芳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国际戏曲交流会。来自十几个国家的戏剧家参加了这次活动。会上,梅兰芳展示了京剧脸谱的绘制过程,并详细解释了不同颜色的象征意义。这次交流会后,多个国家的剧院都开始尝试在现代戏剧中融入中国戏曲元素。
1954年,梅兰芳带领艺术团访问日本。在东京演出时,他特意在演出前用日语向观众介绍了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这种贴心的安排让日本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位日本能剧大师观看演出后说:"梅兰芳先生的艺术超越了国界。"
1955年底,应巴基斯坦政府邀请,梅兰芳再次出访。在卡拉奇的演出中,他将京剧《贵妃醉酒》与巴基斯坦传统舞蹈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交融效果。这次创新获得了巴基斯坦观众的热烈欢迎。
1956年,梅兰芳在北京主持编写了《中国戏曲艺术介绍》一书,该书被译成多国文字。这本介绍中国传统戏曲的著作,成为许多国外戏剧学院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