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平定安南损失有多惨重?勋贵高官死伤无数,难怪要放弃这块地

冰点历史呀 2025-02-13 11:40:10

一场意料之外的惨败

永乐十五年,李彬走马上任安南镇守之职,表面上看这片土地风平浪静,实则暗藏汹涌。当地世家大族与土司豪强暗中勾结,不断煽动百姓反抗明朝统治。

这些反抗势力采取游击战术,四处流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明军疲于奔命。他们利用对地形的熟悉程度,在丛林密布的山区设伏,专挑明军补给线薄弱处下手。

更有甚者,反抗军首领黎利善于笼络民心,在当地树立起了民族英雄的形象。他四处宣扬抗明理念,得到了众多百姓的支持。

这种局势下,明军虽有精良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将士,却始终无法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到了宣宗继位时期,安南已经成为一个难以愈合的伤口。

1426年4月,宣宗任命成山侯王通为征夷将军,带领大军前往平叛。这支军队装备精良,士气高涨,谁知却在宁桥遭遇致命打击。

王通轻视敌军实力,率军追击溃败的安南军队,不料中了敌人的调虎离山之计。安南军队佯装败退,将明军引入了早已布置好的包围圈。

密林深处,竹签陷阱和毒箭齐发,明军阵型大乱。随后安南军队趁机发动猛攻,将明军切割包围。

这场战役持续数日,明军伤亡惨重,溺水而亡的将士把河水染成了红色,尸体堵塞河道,连水流都为之停滞。这一惨败不仅打击了军心,更让朝廷上下震惊不已。

名将的陨落

面对如此困境,宣宗在1427年派出了他最信任的大将安远侯柳升。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曾跟随永乐皇帝五次北伐,出生入死,在军中威望极高。

他不仅是一位勇猛的将领,更是一位军事革新家,创建了中国历史上首支正规炮兵部队。柳升治军严谨,带兵有方,深得士兵爱戴。

初到安南时,他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先稳固后方补给线,再逐步推进。这种战术收到了显著效果,连续收复多个重要据点。

他还根据当地地形特点,改进了行军布阵方式,让军队在丛林中也能保持战斗力。不少将士都认为,有了柳升坐镇,这场战事定能转危为安。

可惜天不遂人愿,在一次追击战中,柳升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忽视了敌军的诡计。当他率军追击一支小股敌军时,不料陷入了敌人精心设置的沼泽地带。

安南军队趁机合围,展开猛烈攻击。柳升虽然奋力突围,最终还是不敌众寡悬殊,壮烈牺牲。这位让蒙古铁骑闻风丧胆的名将,就此长眠异乡。

血染疆场 损失惨重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不仅是武将,朝廷派出的众多文官也在战火中陨落。兵部尚书陈洽的牺牲尤其令人动容。

作为洪武年间的老臣,陈洽为官清廉,办事严谨,深得民心。在宁桥之战爆发时,他正在前线督军。

当战况急转直下,副将劝他撤离战场时,这位年近花甲的老臣坚持留下。他知道自己的去留将直接影响军心,于是毅然决定与士兵同生共死。

面对敌军的围攻,陈洽没有丝毫退缩,拔出佩剑亲自上阵。"报国就在今天"这句话,成为了他留给后世的最后壮语。

陈洽的牺牲在朝野引起巨大震动,许多官员痛哭流涕,连宣宗得知消息后也抹泪良久。这位老臣用生命诠释了为官之道,让天下人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忠君报国。

战事持续期间,朝廷派出的其他文官也接连遇难。郎中史安在运送军粮时遭遇伏击,他指挥随行护卫与敌军周旋,掩护运粮队伍撤离,最终不幸战死。

主事陈镛被俘后宁死不屈,面对敌军威逼利诱,始终坚守气节。崔聚更是在被俘后受尽酷刑,敌人要他劝降明军,他却大骂叛军,最终被折磨致死。

这些文官虽不善战斗,却都具备了"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大家风范。他们的牺牲,不仅是人才的损失,更是一种精神的消逝。

这些能文能武的朝廷重臣,本应在太平盛世里发挥才能,却不得不在战火纷飞中献出生命。

一个艰难的抉择

连番的战事损失让宣宗开始深刻反思这场战争。他夜不能寐,反复思考占据安南究竟值不值得。

七万精锐将士的牺牲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七万个家庭的支柱。每一位阵亡将士背后,都有家人在盼望他们平安归来。

朝廷损失的不仅是兵力,更是民心。战争消耗了大量钱粮物资,各地赋税加重,百姓怨声载道。

即便最终能够平定安南,所需付出的代价也将远超预期。况且此时的明朝已不复永乐年间的鼎盛。北方频频传来边患消息,蒙古各部蠢蠢欲动。

江南地区连年水患,粮食减产,物价飞涨。朝廷库房渐渐空虚,难以继续支撑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事。

宣宗深知,若执意继续用兵,不仅会陷入无休止的消耗,更可能影响国内统治稳定。经过深思熟虑,他作出了这个看似示弱实则明智的决定——放弃这块土地!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