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都在布局人形机器人,比如小米的CyberOne已经在自家产线应用,小鹏的Iron有自研芯片和自由度,蔚来有团队在研究机器狗。还有全球18家车企进入这个赛道,可能跟技术协同、供应链复用有关。
技术协同效应自动驾驶与机器人底层技术高度重叠,车企在AI视觉、运动控制、传感器融合等领域已有积累。例如,小鹏Iron机器人搭载的端到端大模型与自动驾驶算法同源,蔚来机器人的动态感知技术也源自其智能驾驶研发。
供应链复用降本汽车产业链中的电机、减速器、芯片等核心部件可直接用于机器人研发。例如,特斯拉Optimus的灵巧手与汽车线控技术共享供应链,小米CyberOne的制造产线直接复用汽车工厂资源。
第二增长曲线探索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人形机器人作为万亿级蓝海市场(特斯拉预测Optimus潜在市场规模超10万亿美元),成为车企突破增长天花板的战略选择。蔚来通过机器狗项目试水服务场景,瞄准家庭场景商业化。
政策与资本推动中国将人形机器人列为“未来产业新赛道”,深圳等地已计划推出专项政策。资本对具身智能赛道高度关注,如宇树科技估值或突破200亿元。
新机会:从技术到场景的全面爆发工业场景落地加速
工厂效率革命
:人形机器人可替代高危、重复性岗位。例如,小鹏Iron已实训生产P7车型,广汽GoMate计划用于产线搬运。成本优势
:特斯拉测算Optimus时薪仅2美元,远低于人工成本。服务场景商业化破局
家庭服务
:小米CyberOne定位家庭护理与陪伴,拟态双手技术突破精细操作。公共服务
:蔚来机器狗探索医疗、物流等场景,拟态触控反馈技术提升交互能力。关键技术突破方向
灵巧手技术
:特斯拉Optimus手部自由度达22个,接近人类水平;小鹏Iron拟态双手支持触控反馈。大模型驱动
:端到端AI模型(如小鹏Iron)实现自主决策,降低场景迁移成本。供应链重构机会
核心部件需求激增
:线性执行器、力矩传感器、关节模组等环节产能紧缺,国金证券预测相关企业将优先受益。国产替代空间
:中国机器人专利超7000件全球领先,本土企业有望主导中游制造。车企跨界本质是AI能力的外溢:通过机器人验证AI泛化能力,反哺汽车智能化(如理想汽车将机器人视为L4自动驾驶的“试验场”)。随着政策支持(如深圳专项政策)与技术成熟(全球专利申请激增),2025年或成“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车企、科技公司、供应链厂商将共同重塑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