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终于有了自己的医学院,但网友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欢呼,而是忧心忡忡:“医药类毕业生已经饱和了,这就业问题要怎么解决?”
一所新学校的诞生,背后却是满满的期待与争议。
那么,南通这次的“补短板”能否真的补到点子上?
一座城市的高校布局,往往是经济、文化、产业需求的集中投射。
而南通这座“万亿俱乐部”城市,早就应该有一所专属的医学院校了。
如今,南通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的设立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
然而,当欢呼声还没完全响起来,网友们关于“就业难”的疑虑却已经铺天盖地。
问题来了,这所新学院,是南通医疗人才的福音,还是毕业生就业的“新雷区”?
南通的教育短板与医学院尴尬史
南通,虽然是长三角的一颗明珠,但在高等教育这块,实在有点“寒碜”。
全市9所高校中,仅3所本科院校,而且唯一的公办本科南通大学,还是靠着“拼凑”起了自己的医学部。
别忘了,南通大学医学院的前身可是上世纪初的南通医学院,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合并到南通大学,丢掉了“独立医学院”的身份。
这20年,南通的医疗资源一直在吃老本,靠南通大学的医学部输送人才。
但问题是,南通大学的招生范围是整个江苏,甚至还包括境外地区,对本地医疗行业的支持力度显然不够。
而南通本地的卫生健康需求却在不断攀升,这就显得供需严重失衡。
如今新建一所职业医学院,确实是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但网友的担忧也不是空穴来风。
毕竟,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可是全国公认的“高压锅”。
医学毕业生过剩?
就业难真的是“原罪”吗?
近年来,医学类专业的“扩容”现象非常明显。
以江苏为例,全省有14所公办本科医学院校和6所开设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招生计划每年达到4500人以上。再加上民办院校的“凑热闹”,每年医药类毕业生的总量可谓惊人。
然而,在网友的“就业难焦虑”背后,真正的问题或许并不是“毕业生太多”,而是“岗位太少”。
以南通为例,这座人口近800万的城市,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基层医院和社区诊所缺乏全科医生,这已经不是秘密了。
更别提南通还在“十四五”规划里喊出了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制、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口号。
岗位缺口摆在那儿,为什么医学毕业生还是一毕业就“卷”得头破血流?
答案其实很简单:医学专业的就业门槛太高。
基层医院的待遇和发展空间有限,优秀的毕业生不愿“屈就”;
三甲医院等优质岗位的竞争又过于激烈,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很难“挤进去”。
这就导致了一个怪圈:毕业生多,但真正匹配的岗位少。
能否打破“就业难魔咒”?
新建的南通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定位明确——市属公办专科高校,主要培养医学类职业技术人才。
这一定位很现实:它不追求培养三甲医院的“骨干医生”,而是瞄准了基层医疗的“刚需岗位”,比如全科医生、护理、康复治疗等。
这就好比在南通的医疗行业里,给“铁饭碗”加了一个“垫子”。
它能为基层医疗输送更多“接地气”的技术人才,缓解当前的用人荒;
也能让一部分毕业生找到稳定的就业出路,而不是盲目挤向高端岗位。
这种模式其实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实践,比如江西的九江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就成功地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医护人员。
当然,南通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也面临着自己的挑战。
师资力量的建设,毕竟从几所中专合并而来的学校,想要实现“升维打击”,需要的不仅是财政支持,更需要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就业渠道的拓展,如何让学生“学得好、用得上”,需要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的深度参与
医学人才培养,不能只看就业率
说到底,医学类高校的意义不仅在于就业率,更在于解决实际的医疗需求。
南通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的设立,绝不是简单地为南通多凑一所高校,而是为了完善整个城市的医疗教育体系,为未来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储备力量。
南通“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区域医疗资源整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换句话说,这所新学院的真正使命,是用职业教育的模式,把医学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打通,让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扎根基层、服务本地。
而对于学生来说,与其纠结“就业难”,不如思考如何把握这份职业的“稳中有升”,毕竟医疗行业的刚需是长期存在的。
对于南通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的设立,你觉得是“及时雨”还是“就业坑”?医学类专业的未来,是持续扩容还是回归理性?